「一點小事就能惹你生氣,不開心就拿起數位奶嘴。」你是否覺得自己越沒耐心,常常無法專注等等。或許你聽過幾次正念、冥想可以解決這類問題。但總是找不到好方法,進一步學習嗎?
那你真的不能錯過《Headspace冥想正念手冊》這本書!
身為心理學的學徒,都曾在課堂課本中,接觸到正念冥想,卻從來沒有真正開始過。直到居家防疫這段時間,才想說好好開始練習冥想,試著不要因為小事就不開心等。
而且作者 Andy Puddicombe 是個貨真價實的僧侶。後來還俗後,他下定決心教導大眾每天抽出10分鐘的時間冥想,並且將正念的技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不僅在TED進行一場〈一切只需要十分鐘專注〉的演講,獲得超過1200萬次的觀看外。並在2012年推出正念冥想應用程式頂空(Headspace),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超過3000萬人下載。
內容目錄
為什麼《Headspace冥想正念手冊》連比爾蓋茲都推?
「如果你想嘗試冥想,有個很好的方法可以入門,那就是拿起《Headspace冥想正念手冊》這本書!」比爾蓋茲如此強調。他也是身為作者安迪的粉絲。
市面上關於正念冥想的書籍有非常多,但為什麼唯獨《Headspace冥想正念手冊》這本書,入選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2018年度選書裡呢?
當你讀完整本書之後,就不難理解它為什麼能夠脫穎而出。對許多剛接觸冥想的人來說,要如何幫助練習改變視角、體驗不做些什麼。這些概念其實我們都知道,但卻在練習的時候不容易掌握。
但作者安迪就會以具體且精準的故事,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並掌握冥想的概念。
這是我覺得在看這本書最過癮的地方,沒有枯燥乏味的說教,反而可以跟著安迪一窺他過去修行生活的故事。
冥想該怎麼進行?覺察自己又該如何做?
當我們開始練習正念冥想時,都需要覺察自己。
在這個練習的過程中,多數人容易誤會這樣的過程似乎是要創造什麼。但其實並不然,而是更加留心自己的思緒和情緒。
在專注自身的思緒和情緒時,我們可能會分心,不小心放空等。此時,你可能就會想這樣我是不是沒有做好一個專心的好冥想呢?
這時,安迪就會出現用非常溫暖的語調跟你說:「冥想的時候,就像在看戲。沒有好壞之分,只有你有沒有覺察而已。」沒有好或壞冥想,其實也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改變視角,拋開只有好壞、對錯二元論的概念。
當分心的時候,慢慢將自己的注意力拉回來就好。
不必太苛責自己,沒有做好冥想的功課。安迪也用劇情比擬我們的思緒。畢竟,有時候我們的想法,就像一些芭樂劇會出現一些難看卻不得不經歷的部分。
延伸閱讀:正念是什麼?每天只要 10 分鐘就能減壓、不焦慮
它是我們內在的一部分,遇到這樣的情節難免會分心,慢慢再把焦點帶回來即可。當我們暫時不做些什麼的時候,總是覺得好像該做點什麼。所以當我們在練習覺察自己時,也會有碰到類似的困難。
而安迪也用「藍天」的概念具體解釋,其實我們的思緒就像雲,不斷地飄來飄去。一下可能會想到工作發生的事,一下可能想起與朋友的聚餐等。有時可能是代表好事的白雲,有時可能是令人煩悶的烏雲。
但在這些雲的背後,都是藍天。藍天它其實一直都在。雲會因為我們的心一直忙於這些思想/思緒,而遮蔽背後的藍天。覺察的真諦就是保持心中的藍天。
正念冥想的好處:幫自己從情緒漩渦中解救出來
而最享受的就是,安迪所說的故事,不僅能讓人更了解冥想的概念之外,有些還能顛覆你原先既有、以為對自己最好的直覺式想法。像是當你感受到強烈的負面情緒時,我們第一直覺總會想要擺脫這種不舒服的感受。
但安迪卻這樣說:「那些被壓抑的,必定會浮現。」
想極力擺脫負面情緒,卻很有可能讓自己更緊張。不如把它們想成是我們關愛的人所感受到的不適,而我們正在為它們承受,就能緩解抗拒的心理。
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安迪分享一次在僧院的「冰淇淋故事」。在緬甸當地的僧院中,安迪每天的午餐都是咖哩飯,且需要細嚼慢嚥地吃一個小時。
某次在炎熱夏日的中午,安迪看見用膳區旁邊不尋常的大桶子,後來他發現那是「冰淇淋」。能在炎炎夏日吃上冰淇淋,是多麼美好的事。但安迪還是得花一個小時吃完咖哩飯後,才能享用冰淇淋。
延伸閱讀:感到憂鬱、焦慮該怎麼辦?自我療癒指南《療癒次級創傷》
然而,一小時過去了,冰淇淋也融化了。安迪卻感到非常憤怒,師父怎麼這麼折磨人,簡直浪費食物…等怨言。但憤怒過後,他開始對自己的憤怒,感到內疚、沮喪。
因為太沉溺於自己的思緒中,反而沒有覺察、沒有正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出現當我們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往往伴隨著憤怒、失望等情緒。
情緒強烈地依附在那些我們特別想要的事物上,以至於忘了把自己從情緒漩渦中拉出來看看。
後記
整體而言,我覺得這本書真的非常好看。
作者安迪的溫暖口吻,彷彿知道新手接著會碰到哪些困難,或者心中帶有哪些疑惑。他以不同的故事,讓剛入門的讀者保持對於冥想的興趣,並將許多冥想技巧方式、該注意的事項以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書寫出。
最後,非常推薦一看 Andy Puddicombe 在 TED 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