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這是心理學, 力推讀物, 心理科普

《顛峰心智》心得:破解 5 個關於專注力的迷思

顛峰心智

《顛峰心智》,大塊文化。

對方和你分享他的近況,但一不小心你還是會走神,或是瞄了一眼手機剛剛跳出的通知。這時,對方可能會不耐煩地說,「專心聽我說好嗎?」

偶爾我們都像《白日夢冒險王》裡的 Walter Mitty 在會議上、在等車時,就不小心掉入小劇場中。

顛峰心智》作者 Amishi P. Jha,她同時也是邁阿密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專注力超過 25 年,也跨足研究正念技巧來幫助人們的專注力運作得更好。

顛峰心智》作者 Amishi P. Jha。取自 wikipedia。

你的專注力一點問題都沒有

即便不太了解專注力如何在腦中運作、不太知道該如何定義專注力。但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太常分心、不夠專心,一不小心就會拖延。

好像自從社群媒體的出現後,我們的專注力、注意力,甚至是記憶,都變得越來越短。我們似乎深陷「專注力危機」中。

但研究專注力超過 25 年的作者 Amishi P. Jha 要告訴你的是:「你的專注力一點問題都沒有。」(雖然看到這句話就放心了,但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專心…)

她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深陷專注力危機,是因為專注力系統運作得太好。對出現的刺激,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

像是,不時查看剛發的貼文有沒有人按讚或留言,或是被手機的提示聲所制約等都一再地吸引我們的注意、讓專注力變得稀缺。

那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專注力,是大家特別想知道的事。作者認為,與其浪費精力抵擋這些誘惑,不如時刻注意我們的專注力會在何時出現、在哪出現。

取自 unsplash。

你無法想專注就專注

「現在要來讀書、現在要來工作,我必須得更專心。」這是每次要開始做正事前,會在心裡出現的 OS。但實際上,專注十分鐘後,腦袋就開始想著等等要吃什麼、這件事好無聊等各種思緒飛快閃現而過,一不小心就分心了。

此時,你可能會責備自己,為什麼我不能維持一小時的專心呢?但 Amishi P. Jha 在進行許多實驗中發現,「幾乎沒有人可以全神貫注、從不分心的。更精確來說,一個也沒有。

想像一下,在遠古時代,即便手中在忙著別的事,人得時刻警戒所在環境的風吹草動。當生命可能受到威脅時,就要啟動「戰或逃」的機制。

雖然我們會運用注意力做著眼前的事,但還是會有一小部分的注意力分給時刻動態的環境。不然一不小心太投入種稻等農事,完全沒注意到野獸正在接近中。

因此,在分心是演化下結果的前提下,我們該問的是「如何做才能讓專注力運作得更好」。

取自 unsplash。

專注力很強大:可讓時間暫停、可模糊讓人分心的事

雖然我們深陷專注力危機,但仍多少體驗過專注力強大的地方。有沒有過一種經驗是,當你很投入地在某件事,一晃眼就過了 2-3 小時,你自己都沒發現時間過得這麼快,而且還不會覺得疲憊等。

但你肯定多少體驗過正向心理學的「心流」(Flow)狀態。

如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著作《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的定義,「一種當人全神貫注投入、沉浸在充滿創造力或樂趣的活動中時,體驗到渾然忘我的感受。」

再舉一個心理學經典《大猩猩實驗》。為了測試專注力,心理學家 Christopher Chabris 與 Daniel Simons 請參與者看接下來的一段傳球影片。

請計算影片中穿「白色衣服」的人,他們總共傳了幾次球?記得不管是空中傳球、地板傳球都要算到。(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點進連結實驗看看)

公布正確答案是 15 次。但剛剛你有發現,走過去一隻「大猩猩」嗎?!沒有問錯,一隻大猩猩。

即便這個實驗重複進行了很多次,結果都非常相似:大約有一半的人都沒看到大猩猩。

為什麼會這樣呢?當我們的任務是算出傳球次數,專注力會幫助我們突顯當前最重要的事(注意力放在穿白色衣服者的各種傳球),同時也會模糊掉其他令人分心的事(抑制黑色衣服者的傳球、還有那隻經過的大猩猩)。

這是心理學中的「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現象。當全神貫注某件事時,就算周圍發生超不合理的事件,我們就不會注意到。這和我們注意力對其他訊息處理能力降低有關。

所以,別擔心你的眼球,或是大腦構造。你的專注力比你想得還要強大,是個可以讓時間變慢、讓不重要的事情變模糊的魔法。

Photo by Luke Chesser on Unsplash

專注力很脆弱:壓力、心情低落和威脅都讓人分心

專注力也很脆弱,壓力、心情低落、威脅是專注力的三大剋星。雖然專注力很強大,但它同時也很脆弱。 Amishi P. Jha指出,三大專注力剋星:壓力、心情低落和威脅。

當人在長期壓力龐大的狀態下,自然會壓縮到休息的品質,連帶地專注力也會受到影響。或許,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都多少聽過有適當壓力,才會讓人表現更好些。

這想法,最早來自早期動物行為研究者Robert M. Yerkes、John Dillingham Dodson 發現當老鼠受到中度電擊時,他們可以更有效學習一項作業(task)。

有趣的事情來了,但在輕度或重度電擊下,表現並不如中度電擊來得好。因此,他們認為動物需要一定程度的激發(arousal),才會有最好的表現。

但真的是如此嗎?

後來在回顧壓力與工作表現的心理學文獻中發現,只有4%的論文支持倒U曲線,卻有46%認為這是負線性相關。也就是說,任何程度的壓力都會阻礙我們的表現。

一旦焦慮、壓力被觸發,我們的表現就會被抑制。

再舉一個更明顯的例子,如果在數理科考試之前,提醒女學生「女生比男生較不擅長數理」的刻板印象,還真的會直接影響女學生在考試上的表現。而這個現象就稱作「刻板印象威脅」。

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是一種屬於某特定族群的個人,因為擔心該族群的負面刻板印象,會影響他人對於自身的評價,進而在不自覺中導致自己的行為表現下降。

所以一段帶有刻板印象的話語,就能讓人產生壓力,足以抑制考試表現。不管壓力的多或少,必然都會影響到人們的表現。

延伸閱讀:《鬆綁你的焦慮習慣》心得:想停止焦慮,可以怎麼做?

專注力可以訓練

但令人慶幸的是,專注力可以訓練,而且每天只要 12 分鐘。 Amishi P. Jha 強調只要練習正念(Mindfulness)的方式,讓人更有意識地、不帶批判地覺察當下的感受,就能幫助我們提升專注力。

近來,對「覺察」有了更深層的理解是「好奇」。要理解覺察的概念,到實踐不帶批判地覺察這件事不容易。或許從好奇的角度出發,向自己不斷提問。

像是,喔!我現在好像有點分心,現在身體和情緒上有哪些變化等問題。透過提問自然也就能夠將注意力帶到當下自己的感受和行為。

延伸閱讀:《Headspace冥想正念手冊》心得:什麼是冥想?正念能減壓?

總之,《顛峰心智》是近期讀到蠻喜歡的心理科普書。現在閱讀重心轉往商業、新創類書籍,能夠遇到故事性重、知識含量高又兼具實務性的科普書,覺得非常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