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心法, 寫作白話文

生成式 AI 時代的創作想像:偶然力的故事、創造力

write

Photo by Christin Hume on Unsplash

最近,寫了好幾篇 AI 的科技趨勢和分析後,總想著一個問題:「如果 ChatGPT 可以在數秒內生成文章,那我寫的內容能帶給他人什麼樣的價值?」

目前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可以做到很多事,像是快速生成文章、圖像等基本上以提高生產力為核心,剛剛的問題如果再抽象一點,「在未來有什麼是不會被 AI 改變的?」

剛好去年 LinkedIn 共同創辦人 Reid Hoffman 和 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 Greylock 論壇中的觀眾提問了這題。

Sam Altman 的回答是:「我不認為 AI 會改變所有和深層生物學相關的事物(deep biological things)。我認為我們仍然會真正關心與他人的互動。」

延伸閱讀:AI 趨勢 (1):解放人類想像力,成為人類工作的 Copilot

偶然力的故事、故事的偶然力

與疫情前相比,「與他人互動」大概是幾個在疫情過後,更被大家重視的事。在工作或生活中,會遇到誰,會因為哪些共同話題建立關係,會有怎樣的化學反應,這些都和「偶然力」(Serendipity,或稱機遇)有關。

不可控是偶然力的本質,卻也是關係中極具魅力的關鍵。太難說你在哪個場合遇到了某個人,可能只是跟對方談話十分鐘,卻帶給你一種前所未見的鼓舞感。或是,你們的對話,讓彼此有了不同的想法、合作機緣等。

要如何在生成式 AI 爆發之際,讓創作變得更有價值?初步想到的答案是「故事」,但故事 AI 也能寫。進一步追問要如何把故事做到更差異化、獨特性?

這個故事由這個人說才合理,我把它稱為「偶然力的故事」。舉例來說,這件事只有你經歷過,可能是在旅行中獲得陌生人的幫助等。或是,在採訪後遇到了有趣的人,開啟了不同話題,有了下次的專題內容。

我認為要具備偶然力的故事需要幾個特點:故事、信任感、能夠激發與他人連結互動的內容。(也是我期待自己可以做到的事)。

雖然這幾個特點,乍看之下 AI 聊天機器人 ChatGPT 等都能做到。只要 prompt 寫好,就能生成各式你期待的內容,不符合的就稍微修改 prompt 一下,不斷試總會有接近你想像的。

可是,當知道這故事是 AI 寫的,總會覺得有一層隔閡。但如果是一個人的人生故事、親身經歷時,或許就容易引起感動、信賴感等正向情緒。

有趣的是,最近讀到 Adobe 產品長暨執行副總 Scott Belsky 《Creating in The Era of Creative Confidence》的文章發現他也有相同的觀察:作品背後的「故事」變得更重要與突出。

他點出,任何藝術收藏家都知道,美術界對故事的關注和繪畫一樣多(不,甚至更多)。Belsky 提到,沒有人會在乎這是一幅由生成式 AI 模型 X 基於 Y 的畫而生成出來的。

任何創作形式發表在社群網路中,很難知道它會遇到誰,誰會對它有興趣,甚至進一步跟作者建立關係等。我把它稱為「故事的偶然力」。這依然適用在生成式 AI 時代。

創造力成為新的生產力

Scott Belsky 在 2019 年寫下的《Creativity Is the New Productivity》一文中,提到了一個有趣的概念:生產力和創造力的反轉(The Productivity-Creativity Inversion)。可進一步分成三個階段:生產力稀缺時代、生產力充裕時代,以及創造力時代。

隨著各種科技、技術或機器等興起,人類的生產力會從原先的稀缺狀態,逐漸往更加充裕的型態靠攏。就像 18 世紀掀起的工業革命,改善了過去仰賴大量勞工的勞力密集產業。

Belsky 解釋,在生產力充裕的時代,依賴機器與技術比雇用、培訓勞工更能提高生產力。目前,生成式 AI 所帶來的生產力顛覆,也是屬於這個階段。

但是這生產力充裕階段的盡頭是什麼?似乎成為一種科技/技術的軍備競賽,不斷在現有資源下持續榨乾價值。也因此,Belsky 帶出了下個階段的轉折點:創造力時代。

不同於生產力充裕階段是持續榨乾現有資源。在創造力時代中,運用創造力更像是發現新資源。可能是創造性解決問題,像是把障礙轉化為某種優勢等。提高工作效率不再是唯一準則,在工作中感受到快樂、創造性表達、與他人的連結等成為大家在意的事。

如何讓自己比 AI 有更多競爭優勢,或許可以從創造力為切角思考。像是,開發新想法、創造新流程等,重新為創作注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