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這是心理學, 經濟不美學

看懂紀錄片《智能社會》,社群是如何讓人成癮的?

社群成癮

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由美國鬼才導演歐一清(Jeff Orlowski)執導《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不僅上架Netflix後就穩坐台灣區的排行榜前十名,更在日舞影展首映後,引起熱烈話題,並被《洛杉磯時報》譽為今年最重要的紀錄片。

《智能社會》探討社群媒體等科技業的出現,讓我們更對社群成癮嗎?甚至,影響人類的情緒、思維及行為等。多位曾在科技業工作的前員工更揭露,過往在設計使用者介面時,背後運用許多心理學相關理論。

目的正是為了讓使用者花更多的時間,在社群等應用程式之中。

電影《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劇照。IMBD

紀錄片之中,更提及心理學中的間歇性正增強,此為行為學派所提出的概念,主要僅對部分反應(不定時或不定比的狀況)給予強化或獎勵,因此本文接續將更深入討論行為強化的動物實驗,以及相關概念是如何被運用在科技與社群中。

在正文開始之前,先問一個我們生活都會遇到,卻鮮少注意過的問題。你知道自己一天會看幾次手機,是30、50、80,還是100次以上呢?又會花多久滑手機?而這一切的設計都和成癮心理學息息相關!

最佳獎勵:是可預期,還是不可預期的?

心理學家賽勒(Michael Zeiler)想了解動物不同形式的回饋及獎勵的最佳方式,因此他在1971年的實驗中,使用兩種方式獎勵白康鴿。

一種是在每達到實驗者預期的行為之後,就給予獎勵,只要白康鴿啄一次按鍵,機器就會掉出飼料,在心理學中,稱此為固定比率(fixed-ratio;FR),就像現實生活中的按件計酬工作,每做完一個案子,就會收到相應的報酬。

另一種,則是獎勵以無法預測的方式出現,即便你都完成特定行為,獎勵不見得會出現,可能啄下無數次按鍵,機器才會偶爾掉出飼料,此稱為變動比率(variable-ratio;VR),就像賭場「吃角子老虎」的概念,畢竟賠率不斷再變,你完全無法預測下次會不會中獎。

Photo by Amit Lahav on Unsplash

猜猜哪種方式,讓鴿子啄最多次?

或許我們會認為,每次啄按鍵就會掉出食物的獎勵方式,會讓白康鴿按下最多次的按鈕,獎勵的成效也應該是最佳的,畢竟如果按下按鈕,不能每次都獲得食物,應該會使白康鴿不想再啄按鍵吧?!

然而,答案和我們想得完全不一樣,最終研究結果顯示,無法預期何時食物會出現的獎勵效果是最好的,尤其當食物調出的機率從50%上調至70%時,白康鴿啄按鈕的情況最為頻繁。

因為當獎勵以無法預期的方式出現,創造出一種未知性,因為白康鴿不知道什麼時候,啄下按鍵會掉出食物,只能不斷地啄按鍵,期待每一次啄按鍵後,就會掉出食物,也發現他們啄下按鍵的次數,比可預期的獎勵狀態多了一倍!

圖/四種增強時制所產生的典型反應型態(內文以討論FR及VR曲線為主)。X軸表示時間,Y軸表示累積反應,各曲線的點代表動物的累計反應次數,曲線斜率代表動物的反應率,而從圖中可以看見VR曲線呈現穩定的高反應率。圖片來源:維基百科wikipedia

下拉更新,讓人社群成癮!我們的行為,和鴿子差不多

你想到了嗎?

我們在社群媒體中,會不斷察看手機,和下拉更新頁面的行為,其實和心理學家賽勒實驗室中的白康鴿,不斷啄下按鍵,期待可以掉出食物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為期待打開手機,或是每一次的下拉更新,「可能」會跳出你所發布貼文的按讚、轉發通知,甚至是你被提及的動態等,這些都是一種獎勵,我們不僅可以透過讚數,直接提供我們即時的回饋,更與馬斯洛所定義的愛與歸屬感需求息息相關。

然而,真正使我們在社群媒體中黏著度更高,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下次跳出的內容會是什麼,這份不確定性,也是使我們從口袋中,不斷掏出手機向下更新!

當社群媒體及網路已經發展成熟,並且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時,如何適度善用這些科技媒介,就顯得非常重要,再者理解設計社群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後,或許在未來可以幫助你,更加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行為。

最後,你可以關掉通知,不再被動接受任何應用程式的訊息。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