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算排到疫苗了,但要不要取消呢?」這是許多人對疫苗感到猶豫民眾的心聲。在要打疫苗的前幾天,你開始擔心施打疫苗後會不會有副作用,想著、想著,還是想先取消已經預約到的疫苗預約。
其實,目前英美等國,都開始出現疫苗緩打潮。影響施打率趨緩的主要原因,就是「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t)。未來當台灣疫苗更加充足時,也將會面臨類似狀況。
究竟什麼是疫苗猶豫,它背後的成因又是什麼,未來又可以如何解決呢?
內容目錄
阻礙群體免疫的「疫苗猶豫」,究竟是什麼?
疫苗猶豫,指的是當有足夠疫苗供給時,卻有一定比例猶豫或堅決不打疫苗的民眾。而這樣的心理因素,也會成為群體免疫的絆腳石。疫苗猶豫就曾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影響全球健康的十大威脅之一。
但,疫苗猶豫的背後成因有很多。可以想一下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總會出現猶豫的狀況。同樣的商品,我該在哪家電商買,還是過一陣子優惠的時候在買等。背後影響我們決策的因素很多,包含價格、品質等。
決定要不要打疫苗,也會出現相同的顧慮。影響我們的決定,可能與教育程度、年齡、家庭經濟狀況、宗教信仰,以及心理特質等各種原因有關。
美日等國對疫苗信任度低,與歷史脈絡有關!
另外,還有當地社會文化對於疫苗不信任的問題。最近《英國醫學期刊》(BMJ)的報導,就指出針對15個國家進行調查,發現在日本、韓國是當前對疫苗信心指數最低的國家。有不到一半(47%)的民眾信任疫苗。
其中,在英國和以色列,當地有超過八成民眾表示非常信任疫苗和衛生當局。然而,不只日本,就連美國也對疫苗出現不信任的問題。這主要和當地過去對疫苗的不信任的歷史脈絡,以及陰謀論等有關。
主要和過去日本在1948年制定《預防接種法》,要求民眾強制注射傳染性疾病的疫苗。但當時麻疹等疫苗,都出現嚴重副作用,引發民眾恐慌。各地也紛紛以嚴重副作用為由控告政府,最終裁定當局需對疫苗產生的副作用負責。
最終,為了避免再度因疫苗副作用惹官司上身。日本政府修訂法規,轉為「強烈建議」施打疫苗,而非強制要求施打。
疫苗副作用,成為「疫苗猶豫」的主因!
疫苗恐導致的副作用,再加上過去對疫苗不信任的歷史脈絡等種種因素,都使日本人對於疫苗施打意願不高。即便連麻疹、乙肝等流行病,已在多數主要經濟體中都不見蹤影的傳染病,仍舊會在日本爆發感染。
且日本國立精神神經醫療研究中心(NCPC)大久保亮醫師團隊,針對日本人進行大規模疫苗猶豫程度的調查,就發現「疫苗嚴重的副作用」是超過70%的受訪者疫苗猶豫的最大因素。
日本的研究發現,也和全球相關研究類似。在年輕族群的疫苗猶豫比年長族群高,約兩倍多。值得注意的是,「年輕族群和女性族群的疫苗猶豫比例偏高,尤其是年輕女性」另外,也發現與疫苗猶豫相關的因素,包含女性、獨居、社經地位低,以及有嚴重的心理困擾的族群,尤其是在年長的受訪者中。
為此,目前美國各州政府就祭出不同獎勵措施,來提高民眾施打疫苗的意願。像是,在紐澤西州為施打民眾提供免費的啤酒等。或是,在俄亥俄等州只要有打疫苗的人,就可參加最高獎金100萬美金的樂透活動。
其實,《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最新研究分析就發現,和沒有推出樂透活動的其他州比起來,俄亥俄州疫苗緩打潮的改善程度並沒有比較突出。顯然高額的樂透活動,對民眾提升施打意願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但在其他研究中,也發現部分的獎勵措施,多少是有助於提升疫苗施打意願的,尤其,是在年輕族群中。
當疫苗猶豫已經成為美日韓等主要經濟體的公衛議題,未來台灣在擁有足夠的疫苗,也會面臨相同議題。所以又該如何解決民眾的疫苗猶豫,或許行為經濟學的方法,能夠提供我們參考,這也是我下一篇會談到的主題。
【延伸閱讀:行為經濟學專欄】
參考資料
- Mahase E. (2021). Covid-19: UK has highest vaccine confidence and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e lowest, survey finds.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73, n1439.
- Walkey AJ, Law A, Bosch NA. Lottery-Based Incentive in Ohio and COVID-19 Vaccination Rates. JAMA. Published online July 02, 2021.
- Okubo, Ryo, Takashi Yoshioka, Satoko Ohfuji, Takahiro Matsuo, and Takahiro Tabuchi. 2021. “COVID-19 Vaccine Hesitancy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 in Japan” Vaccines 9, no. 6: 662. https://doi.org/10.3390/vaccines906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