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這是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你所不知道的刻板印象正在威脅你!刻板印象、偏見、歧視有什麼不一樣?

刻板印象

你真的認識刻板印象嗎?圖/Caleb Woods on Unsplash

「因為你是女生,所以不可以把頭髮剪這麼短!」

「喔!你是幼教系的,所以你們只要陪小孩玩就好,對吧(哈哈哈)?」

「因為你是客家人,所以比較小氣?!」

以上的敘述句,有沒有讓你覺得非常政治不正確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遇到不同的刻板印象,小至偏好、性別、學歷、年齡,大至種族、國籍、宗教信仰等。但是,大眾對刻板印象的概念不僅一知半解,你可能甚至不知道,刻板印象其實默默影響著我們的信念及決策。

刻板印象、偏見、歧視,哪裡不一樣?

在討論刻板印象之前,讓我們先來區分三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

  1. 刻板印象(Stereotype):人對於特定團體的特質有特定的信念。例如:大眾普遍印象認為「女性在數理方面比男性弱」或「男性在人文方面比女性弱」,以上兩種信念或價值觀,說明人對某一群體有特定的信念。
  2. 偏見(Prejudice):對特定族群或團體的人有負面情緒。例如:近幾年,「厭女」一詞相當流行,其源自英語 Misogyny(厭女症),多半指憎惡、仇視女性,或是對女性傾向及特質抱持蔑視與厭惡的心理。情緒層面的表現,可能多為內隱,不致單靠此就構成對他人的傷害,但仍不容小覷。
  3. 歧視(Discrimination):針對特定團體做出負向行為。承接著厭女心理,在 2020 總統大選時期,我們也看見了許多男性政治人物,公開發表對女性的歧視性言論。一旦刻板印象信念及偏見的情緒依序觸發,就很可能產生歧視行為,不論是言論、身體或精神上等侵害,都有可能發生。

以上三個概念有著本質上的差異。簡單來說,與信念相關的刻板印象,屬於認知(Cognitive)層面。偏見與歧視,分別著重在情感(Affective)、行為(Behavioral)層面

Photo by Koshu Kunii on Unsplash

「刻板印象威脅」讓我們的表現變差了!

這樣說起來,刻板印象不就只是個藏在內心的信念或想法,怎麼可能對我們造成什麼威脅呢?

但你知道嗎?如果在數理科考試之前,提醒女學生「女生比男生較不擅長數理」的刻板印象,還真的會直接影響女學生在考試上的表現。而這個現象就稱作「刻板印象威脅」。

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是一種屬於某特定族群的個人,因為擔心該族群的負面刻板印象,會影響他人對於自身的評價,進而在不自覺中導致自己的行為表現下降。

以下將介紹兩種不同的實驗,說明刻板印象威脅是如何影響特定族群者的表現。

Photo by Green Chameleon on Unsplash

種族間的刻板印象威脅

在 1995 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1,研究者從名校中招募非裔及白人學生來參與實驗。所有受試者都必須做一份測驗,一部分的受試者事先被告知,即將要做的測驗與智力有關;另一部分的受試者則被告知,此測驗是測試解決問題的取向,與智力無關。

結果發現,被告知測驗為智力測驗的受試者中,非裔學生的表現比白人學生差,而且差異十分顯著;而被告知測驗與智力無關的另一群受試者中,非裔學生與白人學生的表現卻一樣好。

研究者認為,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非裔學生在被告知「測驗與智力有關」時,促發了認為自身種族及能力較差的刻板印象,進而影響在測驗中的表現。當刻板印象沒有被促發時,非裔學生的表現就與白人學生相當。

此圖為兩組受試者在測驗表現上的平均分數。可以發現,事先告知「測驗與智力有關/無關」,非裔學生的表現大大不同。圖/參考文獻 1

性別間的刻板印象威脅

另一篇 1999 年的研究則是針對性別。研究者招募了一群擅長數學的學生來參與實驗,且這些學生必須認為數學在他們的身分認同扮演重要角色。

在測驗開始前,研究者告訴一部分參與者「此測驗具有性別差異」,告訴另一部分的人「此測驗不具有性別差異」。

結果,事先被告知此測驗具有性別差異的女學生,表現明顯比男學生差。反之,當受試者被告知測驗沒有性別差異時,男女學生在測驗上的表現一樣好。

這個結果凸顯出,事先告知有性別差異,會促發女學生對自身在數學能力比男性差的負向刻板印象,進而影響她們在測驗當中的表現。反之就不會有影響。

此圖為兩組受試者在測驗表現上的分數。同樣的,我們可以發現事先告知「測驗有性別差異」,會影響女學生的表現。圖/參考文獻 2

刻板印象讓人難以翻身!

實驗結果很驚人吧!刻板印象竟然能造成這麼顯著的影響。那麼,或許你會問,刻板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簡單來說,就是人很「懶」,懶得從頭到尾去認識及思考某件事。我們常會透過簡化的分類和架構來認識新事物,如此能更有效率,不用消耗過多的認知資源就可獲得新知。

舉例來說,「女生不擅長數理」很明顯就是被簡化的分類。每個人所擅長的領域不同,眾所周知世界上有許多傑出的女性科學家。然而,像這樣經過簡化的分類,往往忽略了個人的特質與能力,逐漸形成以偏概全的群體印象,加強了對某族群的特定信念,刻板印象就誕生了。而難以消失的刻板印象更進一步影響了特定族群在某方面的實際表現,使得他們更加弱勢。

【延伸閱讀:反歧視浪潮下,我們更該關注隱藏在日常的「微歧視」!

女生沒有比較不擅長數理,種族也跟智力無關,跳脫刻板印象,才能看見每個獨立個體的特質。圖/ThisIsEngineering from Pexels

去去,威脅走!

面對刻板印象,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從社會大眾改變起,重新認識特定群體,建立正確的信念。不過這必定會花費許多時間,且不見得有效。

另一個方式可以從自身做起,透過「自我肯定」的方式,緩解刻板印象所帶來的威脅。曾有研究發現3,當我們面對刻板印象威脅時,大腦的認知功能會不斷抑制負面情緒及想法,伴隨的生理壓力也會影響前額葉的功能,進而影響我們的表現。但如果我們對某件事的信念或認同強烈超越了刻板印象,我們就能不受威脅,保有原來的優秀表現。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認識刻板印象威脅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表現,而且不斷的自我肯定、強化認同,就能幫助我們避免落入刻板印象威脅的圈套。

參考文獻

  • Claude M. Steele(2017)。韋瓦第效應:你的人生是不是被貼了標籤?別讓刻板印象框住,普林斯頓大學必讀心理學講義。台北市:臉譜出版。
  • Steele, C. M. & Aronson, J. (1995). Stereotype threat and the intellectual test performance of African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5), 797–811.
  • Spencer, S. J., Steele, C. M., & Quinn, D. M.(1999). Stereotype threat and women’s math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5, 4–28.
  • Schmader, T., Johns, M., & Forbes, C. (2008). An integrated process model of stereotype threat effects on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15, 336–356.
  • Kassin,S.M.& Fein,S.& Markus H.R.(2017). Social Psychology 10/E 2017 (USE). Australia : Cengage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