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這是心理學, 經濟不美學

前景理論是什麼?面對選擇你害怕風險,還是尋求風險

前景理論

頭好痛!到底應該選哪一個?圖/by Andrea Piacquadio from Pexels

什麼是前景理論?雖然這理論聽起來有點複雜、難懂,但卻常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當我們做出選擇的時候。

有些人會義無反顧接受高風險的選擇,但有些則只是想承擔越低風險的選項。

舉例來說,過年期間,彩券行總是人潮滿滿,風靡全家大小的就是刮刮樂。不論金額大小,總有人願意掏錢出來買。

不過,你曾想過究竟是什麼影響你,決定購買多少面額的刮刮樂,以及買到多少才停手嗎?

直接來給你第一個問題:如果現在你有 95% 的機會贏得 10,000 元,或有 100% 的機會贏得 9,499 元,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先透露一下,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前景理論」。實驗結果出乎大家的意料,多數人選擇後者。(如果你仔細算一下,前者所得到的錢其實大於後者)

我們真的能理性的做決定嗎?

在主流的經濟學中,假設人在決策時是「理性」的。經濟學家提出了預期效益模型(Expected Utility Model),認為人會依據這個模型的公式,理性的精打細算,比較各種選擇可能獲致的酬賞大小,才做出選擇。

預期效益模型公式:機率(Probability)× 價值(Value)=人類在決策某事物的預期效益(Expected Utility)

但實際上,我們做決策時真的這麼理性嗎?想想你是否曾在刮刮樂沒刮回本時繼續加碼,或是在電商平台舉辦購物節時大買特買?

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康納曼(D. Kahneman)和阿摩司・特沃斯基(A. Tversky)發現:「人做決策時,並非想像中理性,且帶有主觀的偏見。」

因此他們提出了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並加以驗證。

Photo by Jon Tyson on Unsplash

什麼是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又稱為展望理論,主要是用來解釋當決策選擇呈現不確定時,人對於決策的衡量標準,是從「關心收益和損失」的角度來考慮。

他們發現人在面對高收益或低損失的選擇時,多數人會規避風險(risk-averse),傾向選擇效用低(也就是獲利低)且確定性高的選項。

但面對低收益或高損失的決策時,多數人卻是尋求風險(risk-seeking),傾向降低效用,只求減少損失的可能性。

有趣的是,前景理論也指出,多數人對損失所引起的不悅情緒,比獲利的愉悅感來得強烈。而且,我們對於得失的判斷會有一個基本的參考點。

舉例來說,如果一天的打工薪水是 1200 元,只要高過 1200 元就會被評價為獲利,反之則視為損失,不過這個參考點因人而異。

接下來,讓我們來深入探討規避風險和尋求風險這兩種類型。

電商平台辦活動時,難道不買個夠嗎?圖/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from Pexels

規避風險:贏少一點沒關係,但獲利的可能性愈高愈好!

當你有 95% 的機會贏得 10,000 元,或有 100% 的機會贏得 9,499 元,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通常多數人傾向選擇後者。

當我有百分之百的機會可以全拿時,即使預期效益前者大於後者,95% × 10,000 = 9,500 > 9,499,但如果選擇 95% 的機會贏得獎金,卻仍有 5% 是零獲利。多數人會選擇規避風險,找到一個確定性高的獲利方式,來避免自己因零獲利而失望的情緒。

當你有 5% 的機會損失 10,000 元或 100% 的機會損失 501 元,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多數人會選擇後者,因為擔心損失巨大,所以會極力規避風險。因此,解釋前景理論的結論之一是,多數人面對「高收益可能」及「低損失可能」時,幾乎都是選擇規避風險的。

Photo by Hello I’m Nik on Unsplash

尋求風險:損失的可能性愈低愈好,或許運氣好就能零損失!

當你有 95% 的機會損失 10,000 元或 100% 的機會損失 9,499 元,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多數人傾向選擇前者,當我有機會可以避免零損失,即使預期效益後者大於前者,95% ×− 10,000 = − 9,500 <− 9,499,大家通常還是會冒險選擇 95% 的機會損失 10,000 元,因為其中仍保有 5% 可能零損失,不試試看實在說不過去。而這就是尋求風險。

當你有 5% 的機會贏得 10,000 元或 100% 的機會贏得 501 元,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多數人會選擇前者。因為希望獲得最大效益,所以會尋求風險,機會很小也沒關係。因此,解釋前景理論的另一個結論是,當多數人面對「高損失可能」
及「低收益可能」時,通常會選擇尋求風險。

【延伸閱讀:談談心理學「殉難效應」!為什麼參加飢餓30、公益路跑的你,會捐更多?

你會想花多少錢玩刮刮樂呢?圖/by Montage Communications on Foter.com / CC BY-SA

尋求風險派 or 規避風險派?

想想看,你喜歡玩刮刮樂嗎?你會買到多少才停手呢?雖然大部分的人適用於前景理論的結果,但我們每個人對於規避風險或尋求風險,事實上有一些偏好。

這個偏好跟參考點有關,也就是收益和損失在你心中的基準,例如有人覺得花 2,000 元玩刮刮樂很OK,但有人連花 200 元都覺得多。

如果你在玩刮刮樂時,喜歡選中獎率低但獎金很高的類型,而且你總是會一直刮一直刮,儘管中獎率很低,讓你花了很多錢也在所不惜,那你很可能就是尋求風險派。

但事實上,這樣尋求風險的賭下去,未必會讓你如實獲利。為了不讓自己的荷包損失太慘重,最好還是提醒自己,在適當的時機見好就收吧!

若是規避風險派的人,玩刮刮樂會有什麼表現呢?

讓我告訴你,這類型的人通常根本不玩刮刮樂!頂多是因為過節氣氛,為了應景才花點小錢玩一玩,所以他們通常會選擇獎金可能較低,但百分之百包中的刮刮樂。

理性客觀?

現在你知道了,經濟學家計算出的預期效益公式,並不是人們下決策的唯一依據。

根據前景理論的概念,可以理解當人面對高收益及低損失可能時,人會保守的避免損失,將利益極大化;但當面對高損失及低收益可能時,卻又會積極的尋求風險,用賭一把的心態來處理。

所以,其實我們真的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客觀理性,下決策時,還是再多想一下吧!

註解

你可能會覺得有點奇怪,為什麼一下是行為經濟學,一下又是心理學,由於此理論為兩位心理學家所提出,研究結果被廣泛應用在行為經濟學中,而在以思考決策為主的心理學領域,對前景理論也有許多研究。

因此,行為經濟學及心理學所談的前景理論本質上是相同的,只是所關注的內容不同。

參考資料

  • Wikipedia : Prospect theory
  • Kahneman, Daniel; Tversky, Amos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PDF). Econometrica. 47 (2): 263–291.
  • Tversky, Amos; Kahneman, Daniel (1992). “Advances in prospect theory: 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of uncertainty“.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5 (4): 297–323.

※ 本文刊於2020年4月19日《泛科學網站》同名文章:面對選擇,你是害怕風險,還是尋求風險?從心理學中的前景效應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