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這是心理學

自律帶來自由?新研究發現棉花糖實驗和文化有關

棉花糖實驗

Photo by Patrick Fore on Unsplash

「忍住不吃眼前的棉花糖,才能邁向更有自制力的人生…」這是熟知的心理學經典棉花糖實驗的結論。但如果把棉花糖換成別的東西、找不同文化背景的小孩來實驗,結果可能會不一樣嗎?

自律帶來自由的概念,深植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如何要抵擋出現在眼前利益較小但可較快得到的「第一顆棉花糖」,在未來才能享有利益較大但較慢得到的「第二顆棉花糖」。

這是來自心理學中非常經典的「棉花糖實驗」(marshmallow test)結論。只要「延宕滿足」( delay gratification,也就是延遲享樂),不要急著現在享樂,忍到未來在享樂,就能獲得比現在更多的回報。

超經典的「棉花糖實驗」

在 1960 年代,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進行了心理學中超經典的「棉花糖實驗」。研究者想要觀察小孩可否抵擋眼前的棉花糖誘惑,為了在未來吃到更多的棉花糖。

實驗者會給一群四歲小孩每人一顆棉花糖、放在他們的面前,並在離開前,告訴他們只要忍不住吃這顆棉花糖,15 分鐘後就會再多給一顆棉花糖。

之後,Walter Mischel 等人繼續追蹤這群小孩未來的學業成就、健康、社會情感能力等,發現比起那些吃下棉花糖的孩子,當初忍住誘惑的人表現都比較好。

因此,小孩有沒有具備抵擋誘惑的「自制力」,成為老師、家長們最關心的事情。畢竟,這似乎間接預測了未來的人生表現。

延伸閱讀:認識過度辯證效應!不可以用「獎品」,來鼓勵孩子探索興趣?

如果痴痴地等,沒有第二顆棉花糖呢?

雖然棉花糖實驗很經典,但後續有蠻多研究指出原先實驗的缺失,觀察到不同以往的結果。

畢竟,將人生成功與否歸因於哪些小孩自制力好、哪些自制力差,恐怕太過單一。再者,實驗室的結果適用在這個更加複雜的現實世界嗎?

在 2018 年,美國紐約大學研究者 Tyler Watts 等人再進行了一次「棉花糖實驗」,和過往不同的是,他們用了更大的樣本,找來不同種族文化、社經地位的 900 多位兒童。

結果發現,那些能夠忍受眼前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很大程度是來自中產、上層階級的家庭。

然而,來自物質困乏或短缺的家庭,小孩則會選擇馬上吃掉眼前的棉花糖。

這類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到的經驗法則,是如果不趕快吃下第一顆棉花糖,不知道下一顆棉花糖(或是食物)會在什麼時候可以吃到。

而且痴痴地等待,也不見得會出現第二顆棉花糖,要盡可能地在能吃飽的時候吃飽。

Photo by Joanna Kosinska on Unsplash

如果把棉花糖換成禮物呢?

如果把等待的東西,換成孩子們願意等待的東西,會不會讓他們在棉花糖實驗表現,變得更好呢?

這是論文作者之一、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心理學教授 Yuko Munakata 在日本京都休假期間構思到的想法。

Yuko Munakata 觀察到她的兩個小孩剛到學校的第一天,就迫不急待地把午飯拿出來要吃的時候,就被其他小孩制止,對他們說,在日本要直到大家坐下的時候,才會開始吃東西。

相比之下,她的孩子們更願意在生日、聖誕節等著打開禮物。但是日本的小孩往往會在收到禮物的那一刻就打開,無論送禮的人是否在場。

於是,為了找出文化對我們的延遲滿足的表現,有什麼樣的影響。Yuko Munakata 和日本學者在京都、科羅拉多州的波德找來了144 位兒童,將他們隨機分派到禮物組、棉花糖組。執行的步驟類似 Walter Mischel 的棉花糖實驗。

小孩為了抵擋誘惑,也發展出各種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像是有小孩數著天花板上的點有多少、有小孩在桌子上畫了他的名字,也有在房間來回踱步的。

結果超有趣

他們發現日本的小孩在等待棉花糖表現要好得多,平均等待時間約為 15 分鐘。美國小孩只花不到 4 分鐘,就狼吞虎咽地吃掉棉花糖。

按照上面的結果來說,可能就會很快有「日本小孩在自制力的表現上比較好」的結論。

但真的是這樣嗎?

有趣的地方來了,在禮物組的日本小孩,不到 5 分鐘就會打開禮物。美國小孩卻完全相反,他們等了將近 15 分鐘才能打開禮物。

只是把等待的事物調換,在不同文化下,小孩的自制力表現就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

Yuko Munakata 表示,「孩子們願意等待什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文化教育」。

文化,一直是心理學所關心的重點。從這個研究來看,自制力不單只是與生俱來的,文化、社會規範等社會因素,也都會悄悄地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

孩子對禮物、食物等,哪些該具備延宕滿足,哪些可以趕快享用、拆開,影響更多的是,我們所處社會的習俗文化,以及大家對於特定社會規範的重視程度。

從過去發表棉花糖實驗以來,大眾對於「自制力」就有深刻的迷戀,似乎暗示著未來走向成功人生的預測。

但隨著後續研究的發表,也讓人重新認識「自制力」這個命題,背後有著文化、家庭社經地位等多種因素影響著。

延伸閱讀:《設計你的小習慣》心得:扭轉你對習慣養成的認知

參考資料

  • MISCHEL W. (1958). Preference for delayed reinforcement: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 cultural observ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56(1), 57–61.
     
  • Watts, T. W., Duncan, G. J., & Quan, H. (2018). Revisiting the Marshmallow Test: A Conceptual Replication Investigating Links Between Early Delay of Gratification and Later Outcomes. Psychological science29(7), 1159–1177. 
  • Yanaoka, K., Michaelson, L. E., Guild, R. M., Dostart, G., Yonehiro, J., Saito, S., & Munakata, Y. (2022). Cultures Crossing: The Power of Habit in Delaying Gratific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33(7), 1172–1181. 
  • Walter Mischel(2015)。忍耐力:其實你比自己想的更有耐力!棉花糖實驗之父寫給每個人的意志增強計畫。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