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這是心理學

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小心是「冒牌者症候群」搞得鬼

冒牌者症候群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你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常想著會不會有天別人發現我根本不夠格,做著眼前的工作,甚至不配受到大家的喜愛。發現自己更像冒牌貨。這些懷疑自己的心聲,就是「冒牌者症候群」中最常出現想法,但這又是什麼?

在他人的眼中,你可能是個獲得不少社會認可的成就或工作,並且努力不懈追尋夢想的人,但偶爾會懷疑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是不是只是運氣好而已?

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與成就,似乎配不上目前所擁有職位頭銜及成就,會不會某天被其他人發現,自己其實是個冒牌者?

煩惱著自己在工作中的錯誤或不完美,像是被善意提醒可以精進或調整之處,並非說明個人工作能力差,卻容易讓自己過度思考與懷疑,並伴隨焦慮緊張的情緒。

stay up,anxious,,upset,deadline
Photo by Tim Gouw on Unsplash

什麼是「冒牌者症候群」?

如果以上的描述,和自己當前的狀態有類似的地方,別擔心,這並不是一種心理疾患,這一切其實是「冒牌者症候群」搞得鬼!

最早,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是由擔任心理諮商師的 Pauline Clance 發現許多大學生前來晤談時,都提到有「自我懷疑」的想法。

甚至,會覺得自己的學業能力並不夠好到可以進入這所大學,猜想八成是系統故障等,才讓自己被錄取,即便他們的成績都非常優異。

這樣的猜想卻是毫無根據。但這些個案出現懷疑自己的信念後,諮商師也發現他們的不安全感、恐懼等負面情緒也會緊緊伴隨。這也讓諮商師非常好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

於是,在1978年,克蘭斯博士與同事 Suzanne Imes,訪談150名在社會上有高成就的女性。

結果發現,這些成功的女性都提到和大學生類似自我懷疑的內容。也就是,內心很少有成功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認為自己是冒牌貨,害怕自己有天被人發現自己的能力其實和這些成就或職位並不匹配。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冒牌者症候群」,到底有多常見?

雖然冒牌者症候群不是《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5)中公認的疾病,但它並不少見。根據研究估計大約有 70% 的人,在他們的生活中至少會經歷一次這種現象。

而且,我們熟知的高成就人士,其實都曾經歷過「冒牌者症候群」。像是前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飾演妙麗的艾瑪華森(Emma Watson)和前臉書 COO 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都曾提過自己經歷過類似狀況,所以你並不孤單。

出演《黑天鵝》的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就說過,「剛進哈佛大學時,我覺得一定是有什麼事搞錯了。」

她提到,我的頭腦並沒有好到像其他人一樣,如果這件事露餡,我該怎麼辦?所以講話時,我都覺得必須證明自己不是愚蠢的女演員。「即使在畢業12年後的現在,我依舊無法確信自己的價值」。

Emma Watson,取自 Emma Watson 臉書。

冒牌者症候群的 3 大特徵

根據克蘭斯的論文指出,冒牌者症候群主要具有三個特徵:

1. 將個人成就,歸因於外部因素,像是運氣或時機等

即便有許多傑出成績擺在眼前,說明自己是比其他人更加擅長的,也不容易使人相信這些成就是自己的能力或努力,並帶有自我懷疑的信念。

Photo by Razvan Chisu on Unsplash

2. 擔心自己的真正能力會被發現

多數具有冒牌者症候群的人,擔心有天會被其他人發現,自己的能力並不符合這些成就和職位,更深層的恐懼,是害怕失敗,並伴隨而來的是緊張、焦慮等不安全感的情緒。

3. 高估他人對個人能力的認識

擔心其他人會發現自己的能力不夠好等想法,透過臆測對方的想法,不僅使我們高估他人對自身的認識能力,更讓我們產生許多的非理性信念。

是什麼形成冒牌者症候群?

冒牌者症候群的形成,和個人的歸因風格、定型心態,以及社會文化和家庭等因素有關。

通常我們會對所發生的事件,尋找一個合理的解釋,這樣的過程就稱作歸因,一般可以分成兩種型態:內在歸因 (internal attribution),人會選擇偏向以自己本身的行為特質,像是能力、偏好及信念解釋某事件發生的原因,像是個人的成功是自己的能力與努力。

以及,外在歸因(external attributions)則是人會透過外在環境的因素來解釋,像是自己的成功可能只是偶然、運氣等。

而具有冒牌者症候群的人,都反覆提到擔心個人能力的不足或欠缺的想法,其中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的心態理論,進一步說明人對於能力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可以透過學習努力而進步的成長心態,或是在出生後能力就無法大幅改變的定型心態

延伸閱讀:如何擁有「成長心態」?3步驟讓你不再我就爛、邁向成功

面對具有挑戰性事物,我們都害怕失敗,害怕在別人面前出糗等,甚至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失敗的自己,但兩種心態在過程中扮演很不同的角色。

持有定型心態者則會傾向「害怕努力」,認為能力是不可能靠後天學習而進步,不可能靠著努力來改善,容易侷限自身未來的發展性。反觀,成長心態則會在難過一兩天後,打起精神,繼續努力學習,希望可以使自己的能力進步。

另外,社會文化及家庭等因素也都有影響。包含家庭內強調高成就導向,親戚家族的人,在社會上都很有成就。因此,你也被家人賦予更高的期待,以及在文化中特別強調謙虛的態度及行為。即便有很高的成就,和他人介紹分享時,需要歸因運氣等外部因素,以便保持謙虛。

chat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最初,冒牌者症候群,被用來廣泛討論年輕女性對學業或工作成就的自我懷疑,深刻說明社會中性別不平等的情形,所帶來的影響。

當大眾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是不擅長數理,而傑出的女性數學或科學家,更會擔心他人是如何評價自己的,懷疑自己是不是因為不擅長數理,而是靠著運氣的外部因素獲得成就。

這其實就是一種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大眾對特定族群具有負面刻板印象,個人因為擔心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過度思考及擔心下,不自覺中則使自己的行為表現變差。

延伸閱讀:你所不知道的刻板印象正在威脅你!刻板印象、偏見、歧視有什麼不一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