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讀物, OMG這是心理學, 商業理財, 決策心理學

《BCG問題解決力》心得:學會問對問題、策略思考

BCG問題解決力

BCG問題解決力,時報出版

不管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有各種問題。等待被解決,但我們所看到的問題,真的是問題嗎?還是背後有更深層、更根本的原因,等待我們去發現。該如何問對問題,有效解決問題,是《BCG問題解決力》的核心。

這本《BCG問題解決力》,是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的徐瑞廷 JT Hsu 所撰寫的。

雖然以策略顧問如何解決商業問題的角度出發,但無論你是否要從事策略顧問,也能從中帶走實用方法。

這也是為什麼副標,要寫著「一生受用的策略顧問思考法」,因為它確實提供了不同思考框架來幫助你解決問題。

像是,該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將資源達到最有效的運用,進行「策略性思考」。或是,面對各種不同嚴重性問題時,你該如何問對問題,並解決哪種問題,才會達到解決問題的「SWEET SPOT」。

Photo by Tingey Injury Law Firm on Unsplash

想要有效解決問題,得先「定義、問對問題」

現代管理學之父杜拉克強調,「真正危險的不是錯誤的答案,而是錯誤的問題」。

「可以如何把文章寫得更好,」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後來在觀察、分析打動我的內容,或是看完覺得有滿滿收穫的文章,都有個共通點: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不單可以做為寫作者在邏輯連貫性的工具,它也是引導讀者繼續往下看很重要的鉤子。雖然聽起來是個簡單到不行的概念,卻是包含我在內很容易在寫作中忽略的事。

回到商業思維中,其實也運用了類似的概念。要解決任何問題之前,勢必得先問對問題、定義問題、制定策略,最終才能順利解決。但在開始討論如何解決之前,得先定義一下問題。

在《BCG問題解決力》定義,「問題」是現狀和目標的差距。

要解決問題,需要具備三個元素。分別是,釐清現況、訂定目標,以及建立途徑。其中,在「釐清現況」上,也要進一步追問這真的構成問題嗎?這個問題背後有哪些隱藏的假設,是我們可能忽略的?

而在「訂定目標」,你想達到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最後,「建立途徑」就是找到根本的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 SWEET SPOT。

延伸閱讀:寧願定存也不投資?心理學的「現狀偏差」,正阻礙你跨出舒適圈
Photo by Mick Haupt on Unsplash

該如何找到問題的「SWEET SPOT」?

擊中 SWEET SPOT,那麼高爾夫球就會飛得更高、更遠。這也就代表揮桿的能量都用在擊中那點上、沒有損失。

回到如何解決問題上,徐瑞廷也指出,問題絕對不只一個,「而是找到解決問題的SWEET SPOT」。也就是說,問題有表層、中層和深層的原因,找到「影響力大」、「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舉Netflix 訂戶數下滑為例,表層原因是疫情趨緩、大家追劇的時間變少,連帶導致訂戶減少。中層原因,則是各家影音串流巨頭,Disney+、HBO MAX、亞馬遜等都紛紛搶攻這個市場,消費者選擇變多,訂閱方案的價格可能成為大眾主要考量。

如果層級拉高到產業間的話,這個深層原因可能就來自不同產業,從影音串流、遊戲、音樂,甚至是電商等,都在爭取用戶的時間、注意力。而這些本身就是稀缺資源,「有限」是它的特性。

順帶一提,除了盜版影劇之外的流竄,其實也要面臨著一大難題,就是各種解說/濃縮影片,在社群媒體上的出現。因此,在思考如何讓用戶的黏著度更高、帶來更多收益,也迴避不了這樣的問題。(這只是我很粗略的分析)

問題來了,假設你是 Netflix 的高層,你會優先解決哪個問題?

表層原因可能太流於現象、深層又太難改變時間、注意力本身就是稀缺資源的事實。或許,中層原因是目前最好解決、也能在短時間看見效益的。

隨著影響的層面越大,也就代表問題需要解決的急迫性。但是,解決問題的SWEET SPOT,必須是能夠在短期內解決的,包含影響力高、可解決性也高的。

延伸閱讀:前景理論是什麼?面對選擇,你是害怕風險,還是尋求風險
Photo by Felicia Buitenwerf on Unsplash

「假說思考」成為好策略的關鍵

當拆解問題的淺、中、深層原因後,接下來該怎麼做?

通常,我們會以為找到深層原因後,擬出解決方案,問題就可以順利解決。但在這裡《BCG問題解決力》認為,關鍵是要找到解決問題的SWEET SPOT。

擬定策略,是找到解決問題 SWEET SPOT 的下一步。但該如何制定策略,其實就需要「假設思考」。主要 BCG 是使用假設導向式的問題解決方法。

這裡的假說,會在第一天就粗略擬定,接著透過訪談、量化分析、討論等,來確認假說的正確性。同時,假說也會隨著各種資料的蒐集和分析,有所變化。

徐瑞廷強調,好的假說,需要具備「針對性」、「驅動性」、「可證性」三要素。「針對性」,要能夠導出最終的策略建議,不能太過空泛。可以檢查假設中是否具備主詞、動詞和受詞。

「驅動性」,則是如果這個假說為真,對方就可以很清楚知道,接下來要採取哪些行動。也就是對應到「SO WHAT」(所以呢)。像是,組織內的新進人員橫向溝通不足,可以替換成資深人員無法有效將溝通技巧分享給新進人員。

「可證性」,所有的假說之所以為假說,必然需要驗證。能夠驗證的假說,才是好的假說。

Photo by Cherrydeck on Unsplash

後記

如何問問題、如何問對問題,都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善用問題,埋下鉤子,是個在寫作上好用的方法。只是我發現自己的文章,在提出一些比較有趣,或是具有 INSIGHTFUL 的問題,算少的。

我自己觀察,在文章中適時放入問題,除了可以為後面的內容,埋下鉤子。也可以讓讀者停下來思考,核心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最重要的是,對作者而言,這就是一個思考流程,幫助寫作想得更清楚、更仔細。

先是,看了電子書版的BCG問題解決力,但看了大概一半,眼睛實在是很痠。於是,直接買了紙本的,用了兩個小時,就火速看完。

內容真的很扎實,即便是未來沒有要走策略顧問相關的職涯道路,還是能夠參考作者在書中所提到的「策略思考」。總之,非常實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買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