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筆記, 新創筆記

Twitter 和 Substack 之爭:內容創作者的生存法則

SUBSTACK

4 月 5 日,電子報平台 Substack 推出了類似 Twitter 功能的 Substack Note,可讓用戶發布簡短的貼文,按讚、轉發、回覆等他人的貼文。

隔天,Twitter 就出現了一些針對 Substack 的限制:無法轉發或按讚帶有 Substack 連結的推文。

雖然現在這問題已經獲得解決了,但若點擊有 Substack 的連結會跳出「警告:這連結可能不安全」。(如圖)

這不難引發外界聯想是否為 Elon Musk 打擊競爭對手的行動。畢竟這也不是第一次發生。

在 2022 年 12 月,他曾禁止其他社群平台連結,像是 Facebook、Instagram、Mastodon、Truth Social 等,隨後不久又撤銷了這項決定。

延伸閱讀:電子報平台 Substack 的創業故事 & 成長策略

禁 Substack 的風波越演越烈

但為什麼這次限制 Substack 的風波燒這麼大?除了有 Benedict Evens、Paul Graham,以及由 Elon Musk 欽點撰寫 Twitter Files 的記者 Matt Taibbi 都跳出來表示這是不智之舉。

而且,許多撰寫 Twitter Files 的記者都是靠 Substack 維生。

另個原因,我想相較 Facebook、Instagram 等其他社群媒體,Substack 的品牌價值、商業模式和用戶群眾都是蠻獨特的存在。

Substack 成立契機是希望透過付費訂閱制的方式,把注意力交還給讀者,而不是社群平台的演算法。

對創作者更加友善、尊重的 Substack,也讓他們成為許多記者、內容創作者喜愛的電子報平台之一。

隨著 2020 年,疫情爆發衝擊媒體業,有不少知名記者離開原先的工作,轉而經營個人電子報、靠副業賺錢。像是,《The Verge》資深編輯 Casey Newton 等人。

當越多頭部作者、知名記者加入 Substack ,也越有機會吸引了更多讀者付費訂閱電子報。

對此,共同創辦人 Chris Best、Hamish McKenzie 和 Jairaj Sethi 也針對這次風波發出聲明。

他們表示,對 Twitter 的限制感到失望,這種突然的變化也提醒著他們,為什麼作家值得擁有一個付費訂閱的模式,並且保護新聞自由、言論自由。

延伸閱讀:電子報平台 Substack 有哪些護城河,能擊退 Revue、 Bulletin?

Substack 的訂閱模式賺錢嗎?

對創作者友善的 Substack 真的賺錢嗎?或許能從近期的消息,找到一些線索。

在 3 月底,Substack 推出了向電子報作者的募資計畫,預計融 200 萬美元,後來又提升到了 500 萬。最低只要以 100 美元即能參與投資。

截至 4 月 8 日,Substack 已經從 6000 多人中,募了 764 萬美元。遠超出當初設定的目標。

這是繼 2022 年試圖籌措資金,但因融資環境嚴峻取消計畫後的新一輪融資。

《Axios 》報導引述消息人士的說法,「技術上來說,這次融資是 Substack 在 2021 年 6500 萬美元 B 輪融資的延伸。」

但實際上靠著讀者付費訂閱電子報、平台抽成的模式,也成為 Substack 的硬傷。

根據他們 7 日公布了 2020、2021 年的財務狀況,在 2021 年他們籌了 6500 萬美元、總收入 1200 萬美元、淨虧損 2200 萬美元。看來疫情吸引到許多創作者的加入,並沒有讓平台方賺錢,甚至更燒錢。

再加上,新一輪的群眾籌資真的能幫助 Substack,這點仍存疑。

Ben Thompson:在網路上建立事業的創作者,應該擁有自己的軟體

或許,Substack 才是這次風波的最大贏家,免費宣傳並吸引了想要從 Twitter 跳槽的用戶外,不知道有沒有幫忙推升一波募資。

最後,蠻同意 Ben Thompson 在推特上的分享。他截圖自己在 2021 年一篇文中的結語,美國電腦科學家 Alan Kay 有句名言:「真正認真對待軟體的人應該製造自己的硬體」。Thompson 微調了這段話,真正認真在網路上建立事業的創作者,應該擁有自己的軟體。

至於軟體是什麼?不同創作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放在這次風波中,電子報訂戶名單可能是一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