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這是心理學

心智理論是什麼?它可能沒有想得這麼厲害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最近,微軟研究院發布 154 頁研究報告,其中提到 GPT-4 成功通過最常被測試發展心理學中「心智理論」的「錯誤信念作業」。

想花點時間介紹一下什麼是心智理論?錯誤信念作業是什麼?成功通過代表什麼?

我們的生活不停地在揣摩、驗證他人的想法。當知道朋友沒有拿到 offer、另一半吵架等,不用他說,你會知道他不開心、很難過。

這樣的能力,並不是我們一出生就具備的。這是一種「心智化」(mentalizing)的表現,會去思考、揣摩他人的心理狀態。[1]

這件事對成人來說容易,但對小小孩卻很難。原因在於,小小孩在理解並推論他人的欲求、信念和思考等,還不成熟。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是用來了解兒童如何推論、理解他人心理世界的想法,以及物理世界的運作規則。

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很多,不論是皮亞傑或是柯爾伯格等人,都曾提出與發展心理學相關的理論。但為什麼近期 AI 最常被討論的是「心智理論」?

原因也蠻簡單的,因為用來測試心智理論的「錯誤信念作業」(False-belief task),相較其他發展心理學理論更具體、更容易實驗。

最早,在1978 年,美國哲學家 Daniel Dennett 提出了「錯誤信念作業」的原型。後來到了 1985 年,Simon Baron-Cohen、Alan M. Leslie 和 Uta Frith 提出了「Sally-Anne 測試」。

• 莎莉和小安是隻玩偶,他們旁邊有個箱子和籃子。

• 莎莉把球放在籃子後,莎莉就離開了。

• 小安在莎莉離開後,把球放到了箱子中。

接著,他們問觀看完整場演出的小小孩,「莎莉會去哪裡找球?」

能夠正確回答的小小孩,需要揣測、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即便自己知道彈珠的正確位置(物體實際位置),但莎莉並不知道離開後發生的事(他人的信念)。

這件事只能靠揣摩他人的想法,才能夠理解。一個人會去哪裡找球的行動,是受到這個人對於物體信念的引導,而不是他的實際位置。

3 歲的小小孩不擅長這項測驗,他們會說出彈珠的實際位置。但到了 5 歲的小小孩,大多數能夠回答正確,也就是莎莉原先放的位置。

除了 GPT-4、5 歲小小孩可以通過「錯誤信念作業」之外。有些學者發現大猿像是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和紅毛猩猩等,也可以察覺他人在想什麼。

2016 年,德國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Christopher Krupenye 、京都大學熊本保護區的的比較心理學家狩野文浩等人,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最終將結果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2]

那至於為什麼在 2010 年 Alev Girli、Deniz Tekin的研究中,「6 到 8 歲的小孩答對率是 65.5%、9 到 14 歲的小孩答對率是 91.9%」?[3]

因為這份研究,他們分別找來了 66 名一般兒童、28 名患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的兒童。

由於自閉症類群障礙不易辨識及感受他人的情緒與想法,在心智理論的表現容易出現困難。

與其將心智理論過度簡化為心智能力,不如更精準地說這是推論他人想法的能力。成功通過只說明了能夠成功區分、推論他人和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