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這是心理學, 經濟不美學

【2022年搞笑諾貝爾經濟獎】比起才能,抓緊好運才是邁向成功的關鍵?

搞笑諾貝爾

Photo by Alain Pham on Unsplash

你想過「想要成功,你需要的是才能,還是運氣?」這問題深深吸引義大利學者們,於是他們透過數學模型找到答案。這篇 2018 年的研究成果,甫獲得今年搞笑諾貝爾學獎的經濟獎。

  1. 為什麼這研究重要:比起擁有過人的才能,或是埋頭苦幹地努力,讓自己碰到好運對未來成功,更有幫助。
  2. 有什麼新想法:在社會上最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有才能的,而是最幸運的。
  3. 能夠帶走的 takeaway:透過「幸運表面積」,你可以自己培養好運。幸運來自你告訴多少人,你正在做的事。

如何才能邁向成功人生?成功有什麼秘訣?只要和這些主題沾上邊的文章或書籍,總是有一定的流量與銷量。不外乎會談到幾項成功人士的個人特質:過人才能/技能、心理韌性、勤勞工作、正向樂觀、成長心態等。

但將成功全歸因於個人特質的假設,是正確嗎?

畢竟,現實生活中的財富分配是依照帕雷托法則(Pareto principle,八二法則),也就是 80% 的財富是由 20% 的人擁有。但是,人類的才智、技能是呈現常態分佈。畢竟不會有人的智商是 1000 或 10000。

雖然才能/天賦很重要。相反,數據表明,如果我們只關注個人特徵來試圖理解成功的決定因素,我們就會錯過成功畫面中真正重要的部分。

Photo by Razvan Chisu on Unsplash

物理和經濟學家聯手,用數學模型來檢驗才能、運氣

這個想法深深吸引義大利物理學家 Alessandro Pluchino、Andrea Raspisarda 和義大利經濟學家 Alessio Biondo 。他們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有沒有可能在社會中最成功的人,也是最幸運的人?」

他們認為這不只回答了大多數人的疑問之外,也能重新思考我們的社會是如何分配有限資源。

於是,他們決定量化運氣和才能在成功職業中是如何作用的,來進一步檢驗假設。透過數學模型模擬 1000 人在 40 年的工作生涯中(從 20 到 60 歲)的職涯演變。

在這個模擬世界的代理人(agents,代表現實生活中的個體)都有不同程度的才能。這邊就要稍微解釋一下才能的定義,具備智商、技能、動機、決心和創造性思考等個人特質外,也能善用運氣帶來的機會等。

一開始,每個代理人都有相同的成功程度(10 塊錢)來模擬。每半年,代理人都會接觸到一定數量的幸運事件(綠色),也會接觸到一定數量的不幸事件(紅色)。

當接觸到不幸事件,他們手中的錢會減半。反之,如果接觸到幸運事件,他們的錢就有機會翻倍。主要來反映現實世界中的才能與機會的相互作用。

在這 40 年的職涯模擬中,代理人們每半年就會經歷幸運/不幸事件,一共會遇到 80 次。最後,以代理人剩下多少錢,來判斷他們職涯的成功程度。

裡頭有 1000 個代理人,在 40 年職涯中會遇到一定數量的幸運/不幸事件。
延伸閱讀:《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心得:偷學優秀者的心法

最成功的人,也是幸運之神的天選之人

他們發現「雖然才能是常態分布,但成功不是」。因為經過了 40 年的努力,整體代理人的財富分布依然 80-20 法則。

有 20 個最成功者的財富佔總體的 44% 。而有幾乎一半人口的成功水準是低於 10 塊錢的。這也和現實生活中的分布情況相似。

這研究最有趣的地方來了,他們比較這項模擬中的第一名和最後一名,來證明「最成功者是最幸運的」、「最有才能者不見得最成功」。

左圖,是這場模擬當中的最大贏家。雖然他的才能為 T=0.61 (才能分布進行標準化,平均值為 0.6,標準差為 0.1)。

簡單來說,這位人生贏家的才能高於平均值一點點,但在 40 年裡他經歷了 8 次幸運事件,而且每次都緊緊把握住。最終,他的財富從一開始的 10 塊,翻了256倍,達 2560 元。

右圖,則是這場模擬當中的最大輸家。特別的是,他的才能為 T=0.74,比最大贏家還要高。可是在 40 年間,他只遇過一次的幸運事件,卻遭遇了15次的噩運啊。最終,他的錢只剩下 0 元。

(a) 是這場模擬當中的最大贏家。(b) 是這場模擬當中的最大輸家。

雖然這樣的分配好像很不公平,但成功往往不只牽涉單一因素:才能。如同,這項研究的發現,最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在才能上略高於平均水準,但生活中很幸運的人。

即便不是最有才能的人,但經歷一連串的幸運事件,最終會讓他們走向成功。

以上只是這項研究的一部分實驗。後續,還有深入研究關於補助方案的策略,有興趣的讀者,非常推薦東海大學應用物理學系施奇廷教授所撰寫的〈【2022年搞笑諾貝爾經濟獎】不想努力的我,把運氣點滿就對了 – PanSci 泛科學〉。

如何培養運氣?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會更想要知道「如何培養運氣」。關於這個問題,在《快樂實現自主富有》《第一次工作就該懂》這兩本書中,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運氣」的主題。

集結矽谷傳奇天使投資人、連續創業家 Naval Ravikant 智慧的《快樂實現自主富有》,他曾討論過讓自己變幸運的四種方式。

  1. 矇到的、期待好運找到你。這幾乎只能靠機率,無法由個人全權掌控。
  2. 不斷奔波,直到遇見好運。就像大數法則,只要不斷主動出擊,幫自己創造機會,終究會遇到幸運。
  3. 讓自己擅長發現幸運。當你越專精特定領域,比起對這領域陌生的人來說,你也就更容易發現幸運。
  4. 讓自己成為領域的佼佼者,機會自然會找到你。Naval Ravikant 認為這是最難,但也最奇妙的。打造屬於你的品牌,好讓運氣找到你,也就會打開不同的合作機會。
Photo by Clark Tibbs on Unsplash

另個,對幸運的觀點也很有趣。連續創業家 Jason Roberts 提出了「幸運表面積」(Luck Surface Area)的概念幸運來自你告訴多少人,你正在做的事

把這概念寫成數學公式的話,就會是這樣:Luck = [Doing Things] * [Telling People]

在你生活中所發生的機遇(serendipity),就是你的運氣表面積。也就是說,你告訴多少人你正在做你熱愛的事情。

當你正在做的事情越多,品質也越好時,告訴的人越多,運氣表面積就越大。你的運氣表面積越大,你就越有可能讓機會找到你。

如同 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 在《第一次工作就該懂》(The Start-up of You)提到:「機會是緊黏在人的身上」。他解釋,每個機遇和契機幾乎都會牽涉到某人做了某事。

該如何開始培養自己的好運?行銷工程師 Aaron Francis 在他的部落格中分享了一個方式「發布、分享你的作品」。

練習透過發布、分享你正在做的事,有人會寫信給你,喜歡你的內容,給你不同的回饋等等。或者,慢慢有些人知道你是專門談論特定議題的人,會帶你認識不同人、介紹一些意想不到的機會,開啟各種可能性。

不管是 Naval Ravikant 或是 Reid Hoffman 都認為,「運氣可以自己培養」。後者更在《第一次工作就該懂》用了一整章的篇幅說明「機遇要自己養」,

不只要為自己創造好運,更要在好運來時緊緊掌握住,即便才能不是最頂尖的,還是能夠邁向成功。(至少這篇研究的發現是這樣)

參考資料

Pluchino, A., Biondo, A., & Rapisarda, A. (2018). Talent vs Luck: The role of randomness in success and failure (25.02. 2018).

推薦閱讀

If you’re so smart, why aren’t you rich? Turns out it’s just chance. | MIT Technology Review

東海大學應用物理學系施奇廷教授在泛科學刊登的文章:【2022年搞笑諾貝爾經濟獎】不想努力的我,把運氣點滿就對了 – PanSci 泛科學

The Role of Luck in Life Success Is Far Greater Than We Realized – Scientific American Blog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