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筆記, AI

Microsoft 有可能收購「最有價值的新創」OpenAI 嗎?

雖然身為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 OpenAI 共同創辦人 Greg Brockman 預測,「和 2022 相比,2023 年看起來將會是 AI 發展沉睡的一年」。但儘管如此,近期 OpenAI 還是有各種消息。

近期最大條的是,莫過於《WSJ》獨家報導,OpenAI 目前正在洽談要約收購(Tender Offer,或稱公開收購,投資人對現有股東進行股份收購)估值來達 290 億美元。這也讓 OpenAI 將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美國新創。

由 Paypal 共同創辦人 Peter Thiel 等人成立的創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興盛資本(Thrive Capital),正對OpenAI 進行股票總額至少 3 億美元的要約收購。

這是 OpenAI 進行第二次的要約收購。繼 2021 年的 140 億美元,當前 290 億美元估值整整翻了一倍多。當時的參與者有,Andreessen Horowitz、Bedrock Capital、Sequoia Capital 和 Tiger Global 。

2022 年底,根據《The Information》的消息 ,Microsoft 正對 OpenAI 新一輪的融資進行談判,估值可能達 200 億美元。

這也引發了另個討論是,未來 Microsoft 有可能收購 OpenAI 嗎?

獨特的「有限獲利」結構,讓 OpenAI 不見得想賣

討論 Microsoft 有沒有機會收購 OpenAI 之前,先來談一下 OpenAI 的成立背景,以及獨特的「有限獲利」結構,會如何形成出售障礙。

在 2015 年成立的 OpenAI,是間以通用人工智慧(AGI)為研究的非營利組織。時間快轉到 2019 年,隨著 GPU 運算等成本飆升,OpenAI 需要更多資金來營運下去。

因此,當時執行長 Sam Altman 宣布,OpenAI 將從非營利組織,重組成為一間「有限獲利」(Capped Profit)的公司 OpenAI LP。「這樣的結構轉變,讓 OpenAI 和其他的 AI 新創沒有什麼不同。」《TechCrunch》一言以蔽之

但唯一的差異在於「有限獲利」這點。OpenAI 的投資者與員工的投資報酬都是有上限的,超額的部分都回捐給  OpenAI Nonprofit。

目前第一輪的投資者回報上限為 100 倍,接下來幾輪的投資者回報率會更低。舉例來說,當今天投資 1000 萬美元,產生了 10 億美元的回報後,「有限獲利」這件事才會發生作用。

當時,報導提到,有人擔心「有限獲利」是名存實亡的制度。但他們可能很難想像現在帶起的 AI 風潮。而且,第一輪的投資者、OpenAI 的獨家夥伴:Microsoft 。

在 2019 年 7 月,金主爸爸 Microsoft 不僅成為 OpenAI 的合作夥伴,更一口氣投了 10 億美元(這相當於回報要達到 1 兆美元,有限獲利才會發生作用)。

作為合作夥伴,OpenAI 同意在 Microsoft 雲端運算服務 Azure 中運行自家服務。而 Microsoft 也成為 OpenAI 將 AI 技術商業化的首選夥伴。

先說結論,即便 Microsoft 想收購,不見得 OpenAI 就想賣。OpenAI「有限獲利」的獨特結構,形成出售的巨大障礙。

「有限獲利」的獨特結構,除了限制了外部人員和員工的獲利上限,超額的部分需繳回非營利組織。此外,只有一小部分非營利組織中的董事會成員擁有股權,也就限制了支持出售的動機。

另個,OpenAI 賣給 Microsoft 的風險是:OpenAI 的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進展變得比過去更加緩慢。如果收購成真,成為 Microsoft 的部門,把 AI 技術商業化,榨出更多商業價值,必然成為這事業體的優先選項。如同 2014 年,Google 收購 Deepmind。

那些 Microsoft 想買 & 不想買 OpenAI 的理由

「提高更多生產力」是 Microsoft 的使命,也多是外界猜測他們會想買下 OpenAI 的關鍵之一。目前也能看見 Microsoft 積極將 OpenAI 的 Dall-E 2、ChatGPT 技術,分別整合進設計應用程式 Designer(Microsoft 去年十月推出,對標設計巨頭 Canva)、搜尋引擎 Bing。

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指出, Microsoft 未來希望將 ChatGPT 的技術整合進 Word、PowerPoint、Outlook 等中,來完成提升生產力的使命。

再者,AI 有可能是(或是已經是)下一波提升生產力的關鍵技術。細數過往,隨著 1990 年代末互聯網興起以來,每十年都會出現一個主要的技術平台,他們都催生出了一間新的公司。

個人電腦的興起催生了 Microsoft 、雲端運算催生了亞馬遜的 AWS(Amazon Web Services)、移動裝置(mobile)為蘋果帶來了重生。而 Facebook 則是孕育在社交興起的浪潮中。

那這波 AI 熱潮,會否讓 OpenAI 成為下個十年的關鍵平台外,而且也讓 2014 年接棒 Microsoft 執行長位置的 Satya Nadella 走出了與比爾蓋茲完全不同的道路。

但說了這麼多非買不可的理由,總有隱藏在背後不買的可能。電子報《Axios Pro Rata》作者 Dan Primack 分析了 Microsoft 至少現在不想買的理由:反壟斷爭議。

畢竟,目前 Microsoft 因以 690 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一案,受到反壟斷機監督機關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 (FTC)將試圖阻止這樁交易。

我認為,短時間內 Microsoft 想要買下 OpenAI 的可能性不高。即便有充足的理由收購,但光是要解決目前 AI 模型的道德與偏見問題,(這也是 Google 遲遲未大力進入生成式 AI 賽道中的包袱)甚至是 ChatGPT 等運算成本,都需要耗費不少資金。此外,更棘手的狀況是未來收購後的反壟斷爭議。

以現階段的合作夥伴關係來看,或許是對雙方最好的性感關係。沒有更多的承諾,可以彼此交換關鍵資源,驗證商業可行性。相對 Google, Microsoft 在這樣的關係中,有了更多的彈性和餘裕。

延伸閱讀:有了 OpenAI 助攻,Microsoft Bing 能成為全球搜尋引擎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