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讀物, 商業理財

書評《巨頭的詛咒》:作者吳修銘出任要職,為何臉書、谷歌挫勒等?

巨頭的詛咒

《巨頭的詛咒》,天下雜誌。

近年全球掀起反壟斷浪潮!各國政府相繼提出「反托拉斯法」欲降伏科技巨頭。白宮更在5日宣布台裔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吳修銘(Tim Wu)出任總統拜登的科技與競爭政策特別助理。

這是繼2月底,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在G20峰會表態,重返數位關稅協議,且不再當科技巨頭的安全港(safe harbor)。簡單來說,就是美國政府不再允許美國企業可選擇不在境外納稅,也就是所謂的「安全港(safe harbor)」辦法。

難解的巨頭壟斷問題,需要「降魔人」來馴服。科技巨頭壟斷之後,發生了什麼事?究竟吳修銘到底是誰?他對科技巨頭的鷹派立場,未來會如何影響科技產業呢?以下將從吳修銘的最新著作《巨頭的詛咒》一一剖析。

細數近年科技巨頭的詛咒

科技巨頭彷彿深受詛咒,接連受到反壟斷法的指控。自去年7月,美國國會傳喚四大巨頭GAFA(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舉行聽證會後。

接著,美國司法部率先開第一槍!同年10月,控告字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Google,濫用全球最大搜尋引擎的優勢壟斷市場。此案更成為繼微軟壟斷案例後,20年來美國最重大的反托拉斯(Antitrust)案。

身為社群老大哥的Facebook,當然也難逃一劫。去年底,48位州檢察長指控Facebook併購Instagram和WhatsApp的兩起交易案不合法,(2012年以7.15億美元併購Instagram、2014年以220億美元併購WhatsApp)未來甚至恐面臨拆分的命運。而Amazon和Apple的反壟斷相關調查也正如火如荼進行。

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降魔人」吳修銘是誰?

今年初,《路透社》就曾報導,根據兩位熟悉內部審議的消息人士稱,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考慮增設專門處理競爭政策和與反托拉斯相關問題的職位。

最終,由台裔法學家、《巨頭的詛咒》作者吳修銘雀屏中選。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的吳修銘,主要相中他的研究領域著重在反托拉斯法、著作權與電信網路法。

其中,吳修銘更為人熟知的是,他對於GAFA等科技巨頭所採取的鷹派立場,反對壟斷。並曾出版《誰控制了總開關》、《注意力商人》,以及最新著作《巨頭的詛咒》。再再顯示他致力關心網路中立性、反壟斷等議題,多書更入選《華盛頓郵報》等各大媒體,以及亞馬遜的年度好書。

他也是首位提倡「網路中立性」(Network neutrality)的學者。其概念主張企業不得因為利益而獨厚、打壓特定的廠商,或審查網路內容等,以免造成資訊貧富差距擴大。並且需保障言論自由,避免不公平的競爭,鼓勵產業創新。此概念近十餘年來成為網路與傳播領域的重要概念和相關法令的參考原則。

所以科技巨頭壟斷之後,到底出現哪些問題?

「通往法西斯主義與獨裁政權的道路上,鋪滿了未能滿足一般大眾需求的經濟政策。」吳修銘在《巨頭的詛咒》書中強調著。並補充說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最明顯的,莫過於科技平台的巨大力量,尤其是Google、Facebook和Amazon。

科技巨頭的壟斷問題,所牽涉的層面之廣。當這些巨頭能夠控制的不再只是商業範疇時,而是外溢至政治活動、隱私訊息,以及新聞媒體等,使民主本身受到威脅。且導致私人權力及財富過度集中化,連帶影響當前經濟,包含再次出現貧富差距的鴻溝、集中式經濟,也就是特定產業被更少且更大的公司所把持。

「壟斷最大的好處,就是平靜的生活」正如經濟學家約翰希克斯爵士(Sir John Richard Hicks)所言。壟斷造成更嚴重的問題是:扼殺產業的創新。近年來,社群老大哥Facebook成功收購67家公司,網路商務Amazon有91家,搜尋引擎Google則是214家。

當同類型競爭者初登場時,所處地位就已被邊緣化。不是等待被收購,就是等待被淘汰的選擇。若收購路被阻攔的同時,科技巨頭最喜歡採取「複製」模式,當仿效成為一種反競爭的手段,不是用來改善產品服務,而是持續維持壟斷,產業中的創新就不斷地再次被扼殺。

【延伸閱讀:現代人通病!看懂《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心理學,是如何讓人社群成癮?

未來會拆解Facebook、制定更嚴格的審查標準?

「單靠反壟斷法並非最完美的解決方式」面對難解的壟斷議題,吳修銘也如此坦言。畢竟,反壟斷法不能解除大企業的詛咒,或是消除私人權力的氾濫,同樣也不能提供不平等與其他經濟問題的標準答案。

吳修銘的出任,也使外界猜測未來他將如何對付科技巨頭們。實際上,他在《巨頭的詛咒》的結語<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就提出六項具體的方法,包含對併購案的審查、併購過程民主化、大型訴訟(如歐洲監管機關)、拆解巨頭、市場調查和競爭規則,以及回到反托拉斯的最初目標。

當前政府對於併購案的審查是有缺陷的。主要創新和動能效應難以衡量,因此使得美國和歐洲監管機關允許Facebook和Google收購潛在競爭者。尤其是過去Facebook收購Instagram和WhatsApp。未來可能朝向制定更廣泛且嚴格的併購標準,尤其涉及最大型、且重要的併購案。

Photo by Solen Feyissa on Unsplash

「打破Facebook權力的最簡單方式,就是拆解Facebook」吳修銘強調。並補充說道拆解與阻止併購是反托拉斯計畫的歷史核心,不應過分迴避。主要尚不清楚這些公司在合併後,對於社會帶來何種效益,但若未來重新將競爭關係帶入社群媒體中,也許會增進服務品質,像是更高程度的隱私權等。

科技巨頭的壟斷問題,無疑是當今最迫切待解決的。然而,不論是從歐洲或美國的監管機關對於科技巨頭所提起的反壟斷訴訟外,或是近期Facebook和Google因「新聞議價法」槓上澳洲政府。

每次政府與巨頭之間的交戰,都讓我們再度看見巨頭的力量已難以撼動。我們期待更美好、更和諧的民主社會,而未來吳修銘將如何帶領相關政府部會對抗科技巨頭,達成經濟政策民主化、財產重分配,以及縮小貧富差距等願景,皆可再進一步關注及檢視,並希望成為各國數位發展上的借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