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

榮格心理學帶你一探究竟,為什麼電影《她們》觀眾會認為喬與勞禮是天作之合!

成年後,當勞禮和喬表示她從小時候對她就無法停止的愛時,則換成喬穿著同件背心。電影《她們》劇照

由葛莉塔潔薇 (Greta Gerwig)改編美國小說家露易莎﹒梅﹒奧爾科特 (Louisa May Alcott) 經典名著《小婦人》,並執導拍攝的電影《她們》(Little Women) 在年初上映。

即便,早在1933、1949,以及1994年皆已翻拍過,但不同版本間,反映不同時代對於女性意識的水平及刻畫。

劇情聚焦,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以二姐喬(瑟夏‧羅南 飾演)為主線,敘述馬區家四姐妹童年及成人後的所發生的故事,並讓觀眾更能貼近角色的情緒及感動。

馬區四姊妹是童年時期的玩伴,也是成人時期彼此最堅強的後盾。電影《她們》劇照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喬與勞禮最終沒有結婚,很扼腕?

不論在經典名著《小婦人》或電影《她們》中,讓所有讀者及影迷最扼腕的,莫過於喬與勞禮這對青梅竹馬,最終並沒有結為連理,但為什麼這對所散發出來的特質及互動,都讓我們覺得這對是天作之合呢?

導演葛莉塔潔薇與演員解析電影場景[1]時,特別提到喬與勞禮(提摩西‧夏勒梅 飾演)在電影中會不斷地交換穿上對方的背心,呈現代表「另一個性別的自己」。

以電影符號意義而言,透過服裝,可以呈現兩人共享衣櫥的親密感。而以榮格心理學的阿尼瑪(anima)/阿尼姆斯(animus)概念切入,則可更深刻了解兩個角色,在無意識層次中內在特質的契合性,並解釋為什麼導演會特別提及在表演中呈現另一個性別的自己等。

童年時期,當喬嬉戲地給勞禮戴上戒指時,勞禮身上穿的是金色和紅色圓點背心,電影《她們》劇照

榮格心理學的阿尼瑪與阿尼姆斯是什麼?

瑞士分析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認為阿尼瑪是男性內在中的女性人物;阿尼姆斯則是女性內在中的男性人物,而他們所代表的正是一種主觀的人格,要比陰影更為深層的無意識內容,這也是榮格集體無意識理論中的概念。

續談「阿尼瑪/阿尼姆斯」原型概念之前,我們可以先將個人人格結構,想像成是一個圓,圓圈內包含依據不同原型,包含人格面具、陰影、阿尼瑪/阿尼姆斯等,所發展出來的特質,其會依據存在不同的意識層次,而將在意識層次中的特質外顯。

人格面具(persona),源於希臘祭典與戲劇舞台上的演員在表演時所戴的面具,為了讓自己表現的社會化,因此有些特質是為了因應外在事件或符合社會規範的,像是體貼、陽剛、幽默及外向的等。

陰影(shadow),則是不符合社會規範及道德標準的特質,像是自私、軟弱、貪心等,因為存在無意識中,所以不容易被個體所覺察的內容。

「阿尼瑪/阿尼姆斯」,則是比陰影更深層的無意識內容,阿尼瑪是男性中的女性特質,阿尼姆斯是女性中的男性特質,其會因為不同的社會文化及個人發展有不同的顯現程度,而這些特質,不見得是男女性發展最成熟的,同時也會存在發展未完成或較粗糙的。

努力透過寫作來揮灑自己人生的喬,渴望自由,經濟獨立等,都是阿尼姆斯的特徵。電影《她們》劇照

喬與勞禮在對方身上找到彼此另一個性別的特質!

電影《她們》的時間設定,在民風保守的時代下,喬為了符合社會所規範女性應有的特質,聽話、體貼、照顧他人等特質,從她照顧家庭內的妹妹們,或是陪伴姑姑等的互動中都可見這類屬於人格面具的特質。同時,她也具有堅強、獨立自主、渴望自由等男性化的特質,這類則屬於喬的阿尼姆斯,也就是存在於女性內心的男性特質。

而勞禮為了符合家庭期待,所以他顯而易見的特質,是在馬區一家人需要幫忙時伸出援手的紳士風範、幽默、幼稚等,但也能看見當他與馬區姊妹們一同演戲時,他內在渴望被愛、陰鬱帶有女性化的特質,這是勞禮的阿尼瑪,存在男性內心的女性特質。

喬與勞禮在彼此身上中看見自己的阿尼瑪/阿尼姆斯,互相陪伴依靠,並允許它們的存在。電影《她們》劇照

因此,導演在影片中所提到他們交換穿著背心,代表的是另一個性別的自己,正是榮格概念中的阿尼瑪/阿尼姆斯。前者是在男性身上,無意識以女性人物來反映他們的心靈;後者則是女性身上,無意識以男性人物來體現她們的心靈。

觀眾可以感受到喬與勞禮這對的契合性,正是在彼此身上找到可以顯現這些特質的機會,因此互相陪伴及依靠,同時也互相吸引,成就彼此成為更完整的人,但卻也因喬認為婚姻會束縛女性的發展,而斷然拒絕勞禮的追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