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筆記, AI

Microsoft 的商業策略:除了EEE,花了更多時間在整合

近來,Microsoft 一直很吸引我的注意。不只是他們在 10 月 12 日推出一款以 OpenAI 的 Dall-E 2 為基礎的設計應用程式 Designer。更讓人好奇的是 Microsoft 在 AI 領域中提前佈局的商業策略。

在近兩年的時間,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領域有著極大討論熱度。從 AI 圖像生成工具 Midjourney ,再到由 OpenAI 所開發的機器學習模型 Dall – E、DALL-E 2 ,只要透過文字描述,即能生成 2D 數位影像。

早在 2019 年 7 月,Microsoft 就已向 AI 研究機構 OpenAI 投資了 10 億美元。並確保 Microsoft 擁有使用 OpenAI GPT-3 文字生成 AI 的獨家許可。

根據《The Information》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目前 Microsoft 正對 OpenAI 新一輪的融資進行談判,估值可能達 200 億美元。這筆新資金可能為後續 Microsoft 在雲端運算服務 Azure 上進行更多 AI 人工智慧的應用鋪路。(OpenAI 已經是 Azure 的獨家夥伴)

及早佈局 AI 領域,為 Microsoft 365 等鋪路

Microsoft 推出設計應用程式 Designer,和使用 Dall-E 2 一樣。用戶只要輸入文字,即能獲得想要的圖像、視覺設計,以及社群貼文、邀請函等各種版型。

Designer 基本上對標設計軟體巨頭 Canva。但 Designer 和 Canva 不同的地方是,只要你想得到、可以用文字描繪得出來的, AI 就有機會生成出你想要的圖像、視覺設計等。

可以預想的是 Designer 的加入,會有兩個改變:改變大眾過往的設計工作流程、圖庫生意受到衝擊。

延伸閱讀:Microsoft 推出設計程式迎戰 Canva,巨頭面對 PLG 的商業策略

第一,改變過往設計工作流程。過去大家打開 Shutterstock、Unsplash 等各種圖庫,多是為了尋找靈感。打入關鍵字、瀏覽數頁的圖像後,找到一張和自己想像不會差太多的圖像。但有個問題是圖像的重複性很高。

可是, AI 圖像技術導入後,用戶只要善用想像力,並用文字描繪出來,即能生成多張圖像。這和過去要耗費許多時間尋找合適圖像的工作流程大為不同,無疑也提高了生產力。

第二,圖庫生意受到衝擊。先前最大線上圖庫平台 Getty Images 就以 AI 生成圖像版權爭議為由,禁止用戶在該平台上傳、銷售這類影像。

除了版權爭議問題,實際上在改變工作流程的前提下,圖庫提供各式各樣圖像的存在價值,恐怕會受到 AI 生成圖像的衝擊,連帶影響營收等。

2019 年提前佈局 AI 領域的 Microsoft,將 AI 相關應用整合進目前現有平台,是可預期的下一步。

不只要創造價值,還花更多時間整合、管理

頂尖科技分析師 Ben Thompson 〈Microsoft Full Circle〉在這篇談微軟的商業策略時,強調「比起在矽谷許多企業都不斷在創造價值,微軟花更多時間、也更擅長在整合和管理新產品到現有平台中。」也就是綑綁(bundle)。

Thompson 表示,關於整合、管理這點是 Microsoft 重要的價值主張之一,但許多矽谷新創卻經常忽略或錯過。

在 10 月初, Microsoft 執行長 Satya Nadella 在主題演講中反覆強調了兩件事:

第一點,追求花小錢,卻更有效率的生產力。Nadella 表示,「每個行業和組織都積極擁抱使用數位工具的能力,來幫助他們花更少時間、更低成本、更低的複雜性,做到更多的創新、更高的敏捷性,以及更大的彈性。」

光是「事半功倍」這點,Nadella 就講了三次。當然,越能夠駕馭數位工具使用的能力,企業和員工整體也將會變得越強大。

這點完全可以理解。如何創造更多的生產力,甚至將其規模化(scale),是科技進步的動力,也是大家追求的。用更少成本,追求極大化的效益。新創要解決的,正是「特定領域生產力不完全」的問題。

因此,當人人、各產業都喊出數位轉型、數據驅動等,從趨勢成為現況時。再加上,原生數位的 Z 世代加入職場後,掌握數位工具能力比過去都還要來得重要。

第二點,所有產品來自同家供應商,可為客戶省下更多錢,以及更多的訓練成本等

想像一家公司沒有採用 Google Workspace 或 Microsoft 365 等生產力平台,而是以其他免費、對應的 SaaS 服務來取代。

以 Slack 代替 Teams,以 Notion 代替 Word、Excel 等其他替代方案。不管是以使用者,或是企業立場來說,都蠻麻煩的。員工需要花時間學習不同介面、用法,對企業來說這些都是成本。

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什麼 Nadella 會強調「當所有產品來自同家供應商,可以為客戶省下更多成本。」再者,Microsoft 旗下產品 Word、Excel 等都是過往生產力產品的主流,使用者能夠無痛上手 Microsoft 的雲端服務。

但企業端同時也將面臨另個風險:「平台風險」。當一家公司對另家公司所提供的服務、功能等有過度依賴的情形,就比較容易產生「平台風險」。

也就是,不論是 Google Workspace 或 Microsoft 365 哪天想要調漲時,要嘛就只能乖乖付錢,或是不使用他們家的產品。畢竟,企業可能要尋找超過十個新的解決方案,才能對應到 Microsoft 365 整個平台所囊括的服務。

「Embrace, extend, and extinguish(EEE)」是美國司法部發現 Microsoft 內部所使用的短語,這也是他們擅長的商業策略:三部曲。

  1. 擁抱(embrace):擁抱、採取新技術。開發和競爭產品正在建構的東西,並且嘗試複製它。
  2. 擴張(extend):讓這項產品變得更好。建構讓人們想要切換到自家版本的產品,並且可以讓這項產品成為現有產品生態系內的東西。
  3. 消失(extinguish):讓自家產品成為行業的主流,並觀察競爭對手的消失。

在第二階段「extend」,將複製後的產品加進現有生態系中。這正是 Ben Thompson 強調 Microsoft 擅長整合、綑綁旗下產品的商業策略。

他舉了一個蠻知名的案例,那就是通訊軟體 Slack。過去 Slack 相信他們可以自家在聊天體驗上能夠打過 Microsoft Teams。

2016 年推出的 Teams 表示,他們在推出的兩年後每日活躍用戶數(daily active users,DAU)就已超過在2013年成立的 Slack。最終,Teams 花了 4 年的時間(比起 Slack )擁有超過 6 倍的 DAU,在 Slack 被 Salesforce 收購之前。

聊天、通訊是種達到溝通目的的手段。從私人閒聊到公事溝通等各種應用場景的改變,用戶也會期待使用不同通訊軟體有所區隔,而不是工作和私人的通訊全都混在一起。

就像有個有趣的現象,有不熟的人想要你的通訊方式,大家多半可能會優先給出 Facebook,而不是 Line。雖然都具備通訊功能,卻有不同親疏遠近的界線。

當然,將工作訊息與個人訊息區隔出來、將新產品綑綁盡現有生產力生態系中,這兩點是 Teams 能夠大獲成功的原因,尤其後者。即便 Microsoft Teams 不是最完美的通訊軟體,但它綑綁進生產力平台中,其他現有產品也會提供更多只擁有單一通訊軟體能夠提供的價值。

延伸閱讀

Generative AI 目前發展?將如何維持競爭優勢、未來挑戰?

Generative AI 掀起熱潮,但為什麼是現在?

參考資料

Microsoft Full Cir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