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點影劇, 電影

影評《她們》: 女性,你值得成為你自己,勇敢的你也一直都存在!

她們

馬區四姐妹在童年時期的美好時光! 呼應著二姐喬的獨白「我想念過往的一切。」電影《她們》劇照

雖然我從未看過作者Louisa Alcott 的經典名著《小婦人》,但導演兼編劇的Greta Gerwig 改編後的《她們》,讓我深愛這個勇敢、活出自我的女性故事。她不論是在演員、導演或是編劇等不同角色上的表演風格或敘事觀點,都帶有屬於她個人故事的現實喜劇風格,並搓揉著她對於女性意識的觀點與嚮往。

《她們》,是她第二部執導的長片,有別於第一部長片《淑女鳥》的格局,這次她翻拍並改編自己從有記憶以來就非常喜愛的經典名著,重新以自己的角度詮釋。

電影《她們》(Little Women)改編自美國女性小說家露易莎梅奧爾科特 (Louisa May Alcott) 的經典名著《小婦人》,並由葛莉塔潔薇 (Greta Gerwig)所執導並改編,瑟夏羅南、艾瑪華森、佛蘿倫絲普伊、提摩西夏勒梅、蘿拉鄧恩等所主演。

【延伸閱讀:影評《淑女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淑女鳥!

電影《她們》劇照

每個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小婦人》版本!

即便,早在1933、1949,以及1994年皆已翻拍過,但不同版本間,反映不同時代對於女性意識的水平及刻畫,「每個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小婦人》版本!」,是製作人艾美.帕斯卡(Amy Beth Pascal)的堅持。

故事聚焦,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1861年的冬天,馬區家個性迥異的四姐妹,有著美麗優雅的大姐梅格、帥氣自信的二姐喬、溫柔貼心的三姐貝絲以及天真嬌美的小妹艾咪。在童年生活總能在書籍、音樂與想像力找到樂趣。

成長後,1868的秋天,四姐妹面對現實生活中的考驗,也感受到親情、友情、愛情的衝突,或許迷茫,或許慌亂,但彼此總是扶持著,也約定,要在父親歸來前,成為令父親驕傲的「小婦人」。

導演葛莉塔潔薇以今昔交錯的「雙時空」非線性敘事,並透過冷/暖色系區隔不同時期,得以拼湊出小婦人們在過往童年的美好,對比當前現實的生活困境與寂寞,都有一個核心價值是「女性,你值得成為你自己!」。

與過往的兩個版本相較,採用非線性的敘事方式剪輯,肯定是此版本的一大亮點,不僅將四姐妹的性格差異完整呈現,並對比成長後的她們在面對不同生活困境時的態度,更加在不同角色間的複雜關係刻畫出矛盾的情愫,也預告女力時代的來臨!

在保守時代哩,喬獨自一人和出版社主編協談稿費事宜。電影《她們》劇照

你還記得那個勇敢的她,現在在哪呢?

對女性而言,發育胸部的那刻起,我們不再是女孩。逐漸地成為女人,開始面對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與想像,結婚生子,相夫教子是父權主義對於女性的束縛。

同時,我們也不再記得那個在下課十分鐘衝到操場,拿著躲避球,用力砸向男生,或是不計較瀏海亂舞,用盡全力在跑道奔馳超越男生的小女孩。

我們也可以像大姐梅格追尋屬於自己的愛情,也可以像二姐喬追尋自己的夢想,女性你可以擁有許多樣貌。隨著近期,入圍奧斯卡的電影劇本公開,導演在劇本簡介中說了一段,我非常喜歡的內容:

「透過馬區四姐妹的童年及成年時期的兩條故線索重新梳理全篇故事,是一種記憶,是一種嚮望。同時也了解自己是誰,以及未來將往哪裡去的關鍵。我們總是和那個年輕的自己並肩而行

透過不同時間軸的交織,創造故事張力-你如何記得所發生的事,你如何寫下所發生的事?……這是一部影響她很多也非常喜愛的作品,她一路上都想要尋找『作家』,像是喬.馬區的作家,像是露意莎.梅.奧爾柯特,像是她自己,像是一個電影製片的作者。」

努力透過寫作來揮灑自己人生的喬,渴望自由,經濟獨立的喬。電影《她們》劇照

我們一直和那個勇敢的自己並肩而行,只是自己都沒發現!

我喜歡喬Jo的一切,她的獨立,她對於寫作的堅持,她對於家人的真誠。在童年時期,她為了寫作靈感、投稿、家人等,在有她的鏡頭內,她都快速地奮不顧身地往前奔馳著,彷彿眼前再困難、棘手的情形,她都能一一克服。

不論是未完成的作品被四妹艾咪毀壞、出版社主編的惡意削價、評論家對作品的質疑,或是面對三妹貝絲的逝世,和鄰居勞里最後選擇與四妹艾咪在一起,她總是在保守思維的年代裡,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最終寫出自己的故事!

二姐喬絲毫不相信在那個時代裡,對於女性的貶低,即便你擁有超出常人的能力與才華,但你最終仍將回歸家庭,走向婚姻,甚至更說:她受夠聽大家說愛情是女人的全部。因此,劇中每個角色都透過自己的視角詮釋對於婚姻的觀點,不論是馬其姑姑的終身未婚,或是四妹艾咪認為自己就是要嫁個富豪人家。

在一個對於不賦予女性自由的時代而言,女性沒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能力,是甚至具有選擇權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因此,許多人認定「婚姻」是女性的二次重生的機會,應證電影台詞反覆提及「婚姻就是一種經濟課題」。

飾演馬其姑姑的梅莉‧史翠普將角色的傲慢與疼惜呈現恰如其分!電影《她們》劇照

馬其姑姑告訴喬:「女人的路只有嫁人。」

喬有所不甘地回應:「但您就沒結婚。」

這時馬其姑姑霸氣地說:「那是因為我有錢。」

在父權主義的時代裡,沒有人能走自己的路,特別是女人,女人就要嫁得好。馬其姑姑的未婚,正是因為她的經濟獨立,不需要依靠男人。然而,我們也了解到大姐梅格對於美滿愛情的想像,未必是嫁給一個有錢人,而是和一個能夠和她鍾愛的伴侶走得長久,因此她也對喬說:「和你不一樣的夢想,不見得就不重要!」

透過二姐喬的視角,也不斷提醒我們「走出自己的路,相信自己的能力,才是你本來的樣子!」身為女性,或許會面對許多不平等的待遇,但為自己挺身而出,是必要的,過程中雖然辛苦,但總會有欣賞你的人,也別忘記勇敢的自己,一直都存在!

電影《她們》劇照

面對對女性的偏見言行,我們總是忘記那個勇敢和自信的自己!

即便在現今女性意識高漲的時代裡,我們仍可以在日常生活、工作等場域裡,經驗著對於女性不平等待遇的事件,甚至是社會中普遍對於偏見及刻板印象的言行不斷被媒體二十四小時輪播著。同時,女性也逐漸忘記那個以前聽到下課鐘聲,會跟著一群男生跑到學校操場,甚至還轉頭笑他們跑太慢,早已就定位開始下課十分鐘的躲避球大戰。

或是,是在柏油地上的籃球場和男生三對三鬥牛,那樣的自信,那樣的勇氣,逐漸因為青春期的發育,體育課的性別分組,社會的刻板印象,最後女孩們不太喜歡運動,成群地坐在司令台上倒數著下課時間。

我們都忘記原來自己是可以如此地有自信且勇敢的,我喜歡喬的一切,因為她再一次地提醒身為女性的我們,可以永遠地保持你的獨特,擁有你的眼界,敘說著屬於你個人的故事!

正如導演,深受《小婦人》的啟發,也透過自己的作品,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在男女比例懸殊的電影產業中,女性本身就位處相當弱勢的地位,不論是同工不同酬的歧視現象,或對於女性導演及演員刻板印象。

即便至今偏見仍未消除,距離平權與包容仍還有一大段路。她點出這個時代我們仍須重視的議題,卻不是以女權主義至上的角度,大聲疾呼,而是以日常生活的故事,鼓勵當前時代的男女性,都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特色,說出自己的故事!

電影《她們》劇照

老實說,青少年的我總覺得,身為女生,到底有哪點好,每個月都要辛苦經歷痛苦到不行的經期。如果請生理假,還有極高的可能被男性認為只是不想上班或上課的好理由。甚至,因為性別,就容易被人貼上標籤能力較差,成為同工不同酬的職場中玻璃天花板的好理由嗎?

但這部以女性為議題的電影,總讓人在每一幕劇情及影像中,深受到許多啟發及希望,不是靠著貶低男性,比起高呼女權,它更寫實地描繪生活,敘說著女性所面臨的種種議題,包含有了家庭的女性,不得不犧牲自己原先的工作,投身照顧家庭、照顧小孩,因為這個社會對於女性有太多的必然,我們被教導著要無私,千萬不能自私。

但比起過去時代的束縛,現在的我們有更多的自由可以選擇,選擇成為我們自己,並以引以為傲。反而,思考著為什麼要因為性別,要因為別人,甚至是這個社會的期待,而選擇不成為自己。

我更喜歡這部片的視角是:即便你成為女人了,你還是能保有你對於這世界的想像,而你也逐漸地會因為你的性別引以為傲!

最後,引一段黃麗群《我與狸奴不出門》的內容,完美地呼應《她們》的核心價值,開始以自己的方式說出自己的故事

「我想這應該也是很多女性創作者(無論領域是什麼)早期會面臨的困擾:不是別人的懷疑,而是自己都自己懷疑自己的關切與主張 “有沒有必要 ” “是不是重要” “我是不是該把女性的問題放在另一個更大的問題裡面討論”。……

如果一個年輕的女性創作者,也出現我上述的曾經困擾,那她不應懷疑自己,應該繼續述說女性與為女性述說。

女性不僅必須,甚至可以說有義務,理直氣壯地申說女性的關切,女性的境遇,女性的眼光,要說得好,說得久,說到沒有人能把它排除在世界之外,排列在世界之下。《秋刀魚之味》、《晚春》、《比海還深》、《無人知曉的清晨》、《母親》、《家族真命苦》如果不是出自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山田洋次,而是小津安子、是枝裕子、山田洋子,大家就等著看吧,要有多少人說他們“女人拍的題材,老是跳不出家庭親子的小框框,缺乏宏觀的關懷”,或者會有多少人嗤之一句 “婦人之見” — — 等一等,我想太多了。更大的可能是小津安子、是枝裕子、山田洋子自始就不會得到機會與支持拍出這些作品。

從這角度而言,有時我亦覺得例如女導演,女畫家,女詩人這樣的稱謂,或許也有戰術意義:在這類帶有強烈主張性格的職業身份之前,先提醒這個“世界”,聽好了,這就是一個女性的意見。

即使你說的內容跟女性經驗毫無關係也都有性別上的意義。但當然了,如果只是取巧地佔用議題,每天在那邊自溺自戀自哀自美,或者向異性戀男人的意淫獻媚,別人也是看得出來,隨時準備撲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