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自媒體興起,更多人開始經營個人品牌,大家也在思考根據自己的專業能力或所學,可以為市場上提供哪些不同的內容。
比起影音錄製的器材設備,寫作是相對低經濟門檻的活動。只要有紙筆或筆電,就可以開始,但對所有創作者而言,好內容都是高門檻的。
寫科普文章很難嗎?是大家最常問我的問題。所以,這篇文章主要根據自己在台灣最大的科學網站及社群《泛科學》的改稿經驗,整理並歸類成三個概念。分別是選題(Selection)、一個重點(One-point)、簡單說(Simple)。
內容目錄
Selection選題:跳脫框架,引發讀者興趣
選題,幾乎訂下全篇文章的走向。好的選題,當然會讓作者有更多發揮空間。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專業知識息息相關,因此擁有知識性外,是否能在其中放入娛樂性的元素,更重要的是跳脫框架,引發讀者興趣!
一篇文章希望擁有的元素越多,對作者而言,在寫作上就會增進許多難度。基本上,以心理學的經典實驗來說,不會有太大的變動。
後續,會有更新的研究補充說明它的不足,所以這是一個很好切入的點,但同時,對熟悉經典實驗的讀者會覺得了無新意,甚至沒有太大的閱讀動機。
所以,要如何引起讀者的閱讀動機? 取決你如何包裝經典實驗和特定概念的創意。
舉其中一篇《寄生上流》中不只是氣味的窮酸味:嗅覺與情緒真有連結?,看過電影的觀眾,一定不陌生,片中不斷提及的窮酸味,當窮酸味以人文面詮釋為不同階級的差異。
那能否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切入,如果可以,第一個連結的點就是嗅覺,加上過去曾學過神經科學的知識,所以將嗅覺與情緒的關聯呈現出來,反而提供讀者另一種觀影的趣味性。
One-point:一篇文章的1–2個重點
求好心切的作者總希望自己的文章,可以越「完美」地呈現越好。因此,不自覺地會在文章放入許多概念,希望將所有細節跟脈絡緊湊地呈現。反而,忽略非具專業知識讀者的感受及知識落差,導致讀者不感興趣!
「不是你在文章中看起來多博學,
而是讀者能帶走多少 take home message!」
作者常會落入專業陷阱,越多行話越好,越難看起來越博學。或許內心渴求的是感覺讓自己看起來很專業,但多半會造成反效果。所以,請你放棄對於完美的想像,完美並不存在於科普寫作中。
寫作,更重要的是角色切換。作者需要具體了解你的讀者群,包含年齡層、特性等,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而且聚焦一個「能夠讓人帶著走的」重點或概念。
想像一下,對方同時向你丟出三顆不同方向的球,還要你同時接住。這完全是一件強人所難的事,基本上不太可能吧! 寫作也是相同道理,當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多個概念,就不容易讓讀者短時間內理解。
如果你想談的議題,一篇文章沒有辦法解決。可以考慮以系列或專題的方式來呈現。用多篇/系列的方式,呈現1-2個重點。切記不要別在一篇文章放入多個概念,因為沒有人能夠記住。
Simple:用簡單的話,傳達困難的知識
如果想測試你有沒有真正學到某個知識,就試著用自己的話,向不懂的人解釋清楚。並且讓他人也可以了解。如果可以做到,就代表你真的懂,反之亦然。
知識要把它講得很難,非常容易,反而簡單說,才是最困難的!
前者,只要加入艱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呈現多個不同的概念,基本上就可以達到天書的境界;後者,卻需要不斷理解與消化,並且用自己的方式把某知識說清楚。
簡單說,卻也不簡單,不論是透過上課或閱讀所輸入的知識,沒有考試的檢驗後,很容易使我們覺得自以為了解,卻在寫作的輸出後,才會發現自己的理解是坑坑洞洞的,也不太能用簡單的語言清楚表達。
寫作可以很藝術,但科普不是自己爽就好!
【推薦閱讀:《知識內容寫作課:寫一篇真材實料的網路爆紅好文章》】
沒有嘗試,沒有被拒絕,不會成長!
「如果你不向每個和你共事的人偷學點東西,
你就是個笨蛋。」 — 湯姆漢克斯
斷斷續續在部落格寫了三年多,直到去年底開始24/7專欄(twenty-four-seven,取自全年無休的概念,每日產出), 其中有幾篇以介紹心理學中的知識為主,或許也可以投稿給泛科學。
投出稿件後,在某天趕往工作的路上,突然收到編輯的改稿來信,原本以為稿件石沉大海的我,卻覺得這一切真的很不可思議,感覺努力了一陣子,終於有收穫,更多的是感動看見自己的成長和累積。
畢竟,成長是免不了迎來一連串的拒絕及挫折,過程或許會有很多的自我懷疑與不確定,但每一步都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和被他人看見的可能,從你共事過的人,偷學點東西,在每次成功和失敗的經驗裡,整理出還可以進步的地方,不是低噥著自己不行。
如果你具有科學知識的背景,也喜歡寫作,真的可以開始寫下你想傳達的內容,投稿至泛科學。
真心推薦「泛科學」是眾多網路平臺中,對於作者有非常高尊重的媒體,相信文字有價,也讓作者可以將作品貼在個人部落格中,別怕自己的內容不好,因為他們會給你建議有哪裡需要在編修,總是在每次的來回稿件中,你可以學習到很多!
【延伸閱讀:2點定義好作品!人人會寫作,卻沒人寫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