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做才可以讓輸出、寫作毫不費力?」光是擬封信、想貼文,都要花上半小時構思,更不用提寫出千字文章。《卡片盒筆記》將打破你對寫作的刻板印象,重新用筆記定義寫作,解決你的寫作痛點。
有時,心血來潮想要來寫作,常常寫到一半就卡住。或是有想寫的衝動,但不知道該寫什麼內容才好。這些都是知識工作者超常見的寫作痛點。這也是我很想改善的問題。
不得不說,《卡片盒筆記》對於筆記、寫作的觀察和洞見,真的蠻值得參考的,而且很顛覆我們對於筆記的做法、對寫作的假設。
以下主要分享「卡片盒筆記」的重要概念,想進一步了解該如何具體實踐的讀者,可以參考這篇:〈想學「卡片盒筆記法」? 3 步驟輕鬆掌握,寫作沒煩惱〉。
內容目錄
《卡片盒筆記》為什麼這麼受歡迎?
《卡片盒筆記》作者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的教育哲學講師艾倫斯(Sönke Ahrens)強調的筆記方法「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
其實,就是來自德國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uhmann)的工作法。
本來是公務員的魯曼,在下班後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讀書。閱讀的內容也都是他有趣的領域,從哲學、社會學都有。
他也和所有人一樣都會在空白處記下筆記,但後來他發現這樣的方法並無法真正幫助他。於是,他建構出不同的筆記方式,也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卡片盒筆記法」。
也是這套筆記方法,帶領他走上社會學的學術領域。在他的學術生涯中,他一共出版 70 本書和 400 篇論文。
不僅如此,他研究的主題包山包海,從社會學、生物學、數學,再到電腦科學都有。魯曼不只是高產出的學者,這些學術著作也都具備深刻洞見,成就這一切的就是他所發明的「卡片盒筆記法」。
你需要的不是更多寫作心法,而是好的工作流程
好的系統,理當是可以讓人做起事來更少摩擦(friction)、更省力的。
舉例來說,電商平台要讓消費者有更好的消費體驗,在整個使用介面上需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加快搜尋到目標商品、購物頁面的載入速度越快越好等等,都是在減少消費者「取消購物」的摩擦。
同理,好的筆記系統,能幫助我們在輸出過程上減少摩擦。這也是高效又多產的關鍵:「避開阻力」。
只要改變小小的工作習慣,就可以為人們提高產能。只要在輸入的過程中,停下來做個筆記,就會對未來輸出過程有莫大幫助。
就如同社會學家魯曼所說:「我從來不強迫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
他也提到,「我只做容易做的事。我寫我當下知道怎麼進行的東西。如果有片刻猶豫,我會先擱在旁邊,去做別的事。」(Luhmann et al.,1987)。
「透過筆記,產生更多筆記」的正向循環
減少摩擦的好系統,理想上會形成「飛輪效應」。也就是說,雖然在一開始要讓靜止飛輪轉起來,需要耗費許多力氣。一旦接著一圈一圈地轉動起來,要讓飛輪傳起來就更加省力,而且飛輪會轉動得更快。
舉寫作來說,在閱讀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話解釋特定概念,記下筆記、透過反覆閱讀不同筆記,同時我們也在思考、產生新連結。
接著,在回顧這些不同筆記中,也會有新的想法、洞見,從中發想出合適的主題,和主題相關的筆記整合、修改,就是寫作。
這三個步驟,是不間斷的正向循環。
假如當你反覆閱讀過去筆記想寫出和「寫作」有關的內容,但始終少了一點理論依據、案例實務,或是故事等,這也會引導你去閱讀相關資料。
這也挑戰大眾、各式工具書,對寫作的假設。
延伸閱讀:書評《複利效應》拆解5步驟的老派成功法,幫你年年完成新年計畫
筆記是寫作的最小單位,「由下而上」發展出一篇文章
回想一下,你都是如何開始寫作的?
決定好主題,擬定粗略的寫作大綱後。接著,打開記事本、Word等各種介面,開始一字不漏地打下來,可能是多數人的寫作方式。邊寫、邊想、邊查找資料,又是非虛構敘事者、學術從業者的日常。
但是這邊也隱藏了盲區。作者在一開始的主題訂定、假設上,就要正確無誤。
畢竟,一旦發現問題,整個流程就必須重頭來過。這裡也預設著,寫作是一個線性歷程,「由上而下」。
這大概承襲著我們在學校所學到的寫作,作文紙發下來,草草擬定每大段要書寫的內容後,一口氣全部寫完,交卷。
然而,在這裡其實有個假設是:「寫作是個線性過程」。只要每個步驟做對了,就可以寫出文章、論文等。
但在《卡片盒筆記》強調的是「寫作可以是循環過程,而不是線性過程」。
作者把寫作這件事,劃分成最小單位:「筆記」,變成「由下而上」(bottom-up)的歷程。
從不同筆記中形成新的「連結」,有了新的想法後,在把多篇筆記,變成文章、論文等。一來可以降低內心的排斥感,也可以慢慢累積相關內容,不用一氣呵成完成。
該如何實踐:想學「卡片盒筆記法」? 3 步驟讓你輕鬆掌握,寫作沒煩惱
後記
即便已經成為靠文字吃飯的人,照理來說,應該要覺得寫作,這件事很擅長、很不費力。
但老實說,「不知道要寫什麼?」、「怎樣寫才可以更有效率」等等的問題還是會時常困擾我。或是,多少會覺得產出這件事很耗時、耗神。
這樣成為我開啟「寫作白話文」的專題。透過解決我遇到的問題,把這些方法記錄下來,或許也可以幫助到遇到類似困難的讀者。
幾乎只花了兩天的空檔時間,就完食《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
它之所以這麼吸引我,就在於它提供了和寫作工具書完全不同的假設和洞見。寫作不再是一氣呵成的線性、「由上而下」的歷程。
而是可以劃分成最小單位「筆記」,透過不同筆記的物理位置安排,反覆瀏覽,會提供我們對於某個主題有些新的想法、進行各種不同連結,找出差異,幫助我們思考更深。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完全沒有想過的方法。
因為我是一個超少做筆記的人,通常我就是那種一口氣寫完一篇千字文章,來幫自己紀錄的閱讀和想法歷程。
讀完之後,我開始用了「卡片盒筆記法」改善我的工作流程。完成這篇文章的時間,也明顯地感覺更寫作的摩擦變得更小。蠻推薦大家這本書的!
最後,蠻值得一看德國社會學家魯曼自己是如何介紹卡片盒筆記法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