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這是心理學, 習慣心理學

習慣養成記 3:善用錨點時刻的提示,啟動好習慣

習慣養成

Photo by Ross Findon on Unsplash

看著手機通訊軟體的各種訊息「提示」,或是紅色通知,就讓你忍不住想要去點開他們嗎?有想過如果沒有了這些提示,行為還會發生嗎?

設計你的小習慣》作者 BJ Fogg 強調:「沒有提示,就沒有行為」。這也突顯「提示」對啟動行為的重要性。

畢竟人是善於遺忘又容易忽略的動物。一不小心就忽略明明很重要的事情,可能忘了繳稅、開會等等。萬一沒有待辦清單等「生產力」工具,恐怕會忘掉更多事(歪)。

回顧行為設計的前 4 個步驟

在第一篇〈習慣養成記 1:培養好習慣前,先找出黃金行為〉已經談到行為設計的前三步驟,分別是: 釐清志向、探索行為選項,以及找出和志向匹配、可行性的具體行為。

在第二篇〈 習慣養成記 2:為什麼行為設計要從小習慣開始?〉談到行為設計的第 4 個步驟:從小習慣開始。

依著前面的步驟,相信你已經找到想要培養的「小習慣」了。

接著,在第 5 個步驟中,要讓這個小習慣更容易完成,就需要有「提示」。該如何設計讓提示清晰可見,讓人更有效率完成行為?

行為設計步驟-5:找個好提示。製圖Vicky Ho。

三種行為提示

這也就讓設計一套具有提示的行為系統,變得非常重要。當然,PAC 模型又再度拿出來被討論。可以細分成 3 種:人物提示、行動提示和情境提示。

很不可靠的「人物提示」

人物提示:主要是依靠我們自己的內心去做某個行為。通常這個方法,都不是太可靠。像是我們會想去吃東西,是因為肚子餓了。

說一個令人尷尬的事,有次想說今天應該不會出門,於是直接不吃午餐。結果看看下午天氣不錯,跑去騎車。

騎到快要到終點的時候,面對連續四個上坡,告訴自己一定可以騎上去,在這過程身體大概也分泌了大量腎上腺素,讓我沒有注意到我的血糖急速下降中。

走下車的時候,我整個頭超暈,真的是一不小心就會昏倒在半路上的那種。結論就是,要在對的時間好好吃飯,千萬別覺得自己不餓,就不吃,因為通常都蠻不準的。

偶爾有效的「情境提示」

情境提示:透過你所處的環境,來提醒你要採取的行為。舉例來說,APP 通知、便利貼、手機鈴聲,媽媽叫醒你的聲音等等都是。

不管是培養習慣的軟體,或是記帳 APP 都會在一開始要求設定每天幾點,要提醒用戶是否達成這項行為。透過跳出通知,來提醒用戶去做某項行為。

社群成癮
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最可靠的「行動提示」

行動提示:在既有行為之後,安排一項新行為。基本上,是三種不同提示中最可靠的。

簡單來說,就是在你原本就有的習慣後,加上一個新習慣。像是每天早上泡完咖啡之後(原有習慣),做十次伸展。

我們的行為、習慣本身就是一種飛輪。要重新培養新習慣,本質上是困難的,畢竟飛輪還沒形成,第一步總是最困難、最吃力的。

但如果只要在「既有行為的飛輪」上,多加一個步驟,摩擦力也會比單獨建立一個行為,更輕鬆、更容易成功。因為飛輪本來就已經成功轉起,只是在原本都會做的行為後面,加了一個新習慣。

所以,與其用人物、情境提示等,不如可以思考看看在你過去已經有的習慣中,後面還可以放進哪些你想要培養的新習慣。

像是,我想要培養我寫筆記的習慣。但只是透過習慣APP提醒通知,讓我打開筆記軟體這件事,就變得有些摩擦。

於是,我把它加在我已經有的閱讀習慣後。只要我閱讀完一章節的書之後,我會用筆在這章的第一頁快速記下三個重點。
其實,就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也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大概抓 5 分鐘以內。大幅幫助我寫進筆記軟體中,不用再像以前一樣,邊打邊翻閱書本。

coffee
Photo by Fahmi Fakhrudin on Unsplash

如何打造好提示?找到你的錨點時刻、串聯小習慣

要如何為新習慣,打造好提示?可以用「 錨點 – 行為 – 慶祝」的 ABC 三步驟來理解。

第一步,錨點時刻(Anchor moment):提醒去做新的小行為的關鍵點。像是既有的慣例(起床之後),或是發生的事件(有人跟你打招呼)。

這裡指的「錨點時刻」,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行動提示」,也就是你原本就會執行的行為、習慣,在生活中已經很穩定、穩固的事情或儀式感。

所以,在這步驟中,更有意識地找出你的「錨點時刻」。 仔細觀察在日常生活中,你有哪些原本就有的習慣,每天一定會做的事情。即便是很小很小的習慣,都可以成為你的錨點時刻。

像是,在每個早晨,你一定會幫自己沖一杯咖啡;在睡前,你會看書 20 分鐘,這些都是你原先既有的習慣。

另外,多數人共有的錨點時刻有,吃完早午晚餐、刷完牙、坐到辦公室位子、上完廁所、進家門等,都是常見的錨點時刻。

第二步,新小行為(new tiny behavior ):錨點後立刻去做的行動。

新小行為,就是你想要完成的「小習慣」。還記得你在行為設計中的第 4 步所寫下的內容嗎?

可能是,對自己說今天會很棒、禮貌性地和別人問好、伸展筋骨、看一頁書等等。

如何串聯上個步驟呢?其實,就是在你原本的習慣後,加上新的小習慣。

舉例來說,想要多運動是你今年的目標,那麼就可以在泡咖啡等待的過程、或是泡完咖啡後(既有習慣),做十次的伸展,活動自己的筋骨。

第三步,立即慶祝:完成小行為後可以立刻做。

任何可以創造正面情緒的事情。像是樂觀的情緒、也可以是具體一點對自己說「我做得還不錯!」

這部分,在後面的篇章會再深入討論。

ABC 三步驟。製圖Vicky Ho。

順便習慣、珍珠習慣

另外,BJ Fogg 也提到兩個我覺得蠻有趣的小習慣,分別是順便習慣、珍珠習慣。

當討論到建立習慣時,感覺就需要花很大的心力,去執行這件事。但其實從小習慣開始,也會讓人減輕可能會中斷的挫折情緒等。

「順便習慣」,就是在一件稀鬆平常的行為下,再多做一個行為。

像是,一直排不出時間,可以好好規劃一天的時間。不如就試試看在等電梯、搭電梯的同時,就順便想一下今天一定要完成的三件事。(反正搭電梯,也沒有網路…)

或者,你一直想要完成每日感恩習慣,卻覺得這件事好難開始。不如就在你洗澡等待冷水變熱水的同時,就想一下今天值得感恩的事情。

另個則是「珍珠習慣」。當遇到讓自己不開心等負面情緒時,它就是一個錨點時刻,該好好愛自己。

這也是為什麼它叫珍珠習慣的原因,將一開始讓人苦惱的提示,轉化成美麗的事物。

在《設計你的小習慣》中提到,有個妻子和前夫正在辦離婚,前夫不時會對她口出惡言,她的心情常常受到影響,後來她決定改變這個模式。

只要前夫對她有惡意的攻擊時,她就去做一件讓自己開心的事,結果她發現自己的心情,越來越不受到對方的影響。

我自己非常喜歡這樣的轉念和心態。與其要人家無意義地正向,或許把遇到不順心的事,調整成照顧自己的心情,也許是一個不錯的轉化。

以上,就是行為設計的第 5 個步驟:找個好提示。

  1. 觀察看看生活中有哪些「錨點時刻」,可以讓你安排新習慣在後面。
  2. 找到原因後,想想看從 PAC 模型,可以如何讓這項行為變得簡單?想出 3 個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