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看到音樂串流平台 Deezer 近來跨足冥想類 App 的新聞。這也就無法繞開來自身為全球冥想應用程式龍頭 Headspace、Calm 的競爭 。
有趣的是,頻頻跨足影音等多項領域的 Headspace,在 2021 年宣布收購心理健康科技平台 Ginger。最終,改名為 Headspace Health。(就在我完稿後,Headspace Health 又再買了一家致力於 BIPOC 社群的心理健康用程式 Shine。)
目前,Headspace Health 已經走向 190 多個地區,觸及超過 1 億名用戶,估值來到 30 億美元。針對企業端的產品 Headspace for Work and Ginger 更分佈在 3500 多家企業中。
這也讓我對幾個問題感到好奇:Ginger 這家公司是在做什麼?在收購前 Ginger 已籌到 2.2 億美元,為什麼會選擇讓 Headspace 收購?是想做到哪些光靠他們無法做到的事?而這樣的收購,可以做到 1+1>2 的效果。
內容目錄
如何有效地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比以往都要來得更重要
2020 年 10 月,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Richard Weissbourd 等人發現,參與該項研究的 950 名美國人中,就有 36% 的人,至少在過去四週內感到孤獨。
這個數字更高於疫情前兩個月的數值。這項研究指出,孤獨感的潛在代價,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生理、情感問題。包含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或是心臟病、藥物濫用,以及家庭虐待等。
在疫情下大眾對心理健康有更多的關注,尤其是年輕世代。心理學家 B. Janet Hibbs 強調,在 1996 年後出生的Z世代,比前幾代人,更願意尋求心理健康的幫助,並揭露自身相關經歷。
但疫情也突顯另個心理健康市場痛點,大眾雖有龐大心理健康需求,可是不單只是把個案和諮商師、心理師等從事心理健康相關人員放上平台,進行媒合,就期待大眾的心理健康的問題能被解決。
而且,要如何更精準、更有效地減緩,甚至解決心理健康的問題,成為數位健康企業在這生態系中能夠存活下去的競爭優勢。
心理健康領域需要更多資源挹注,是合併理由之一。Ginger 創辦人、現任 Headspace Health 執行長表示,「這次的併購,是希望能夠更全面地解決心理健康需求,從預防到臨床護理。」
這成為他們走向一站式的契機。從預防到臨床也呼應諮商輔導中的「三級預防體系」概念。從初級預防的「預防工作」、次級預防的「諮商工作」,以及三級預防的「治療工作」。
數位心理健康公司 Ginger 是在做什麼的?
Ginger 是由一群 MIT 媒體實驗室的企業家、資料科學家,在 2011 年所創立的。
會取作 Ginger(薑、生薑)背後也有個有趣的故事。身為共同創辦人之一、首席營運長 Karan Singh,在他年輕時他的媽媽如果發現他快要生病或感冒的跡象時,都會熬煮薑茶給他喝。
讓 Karan Singh 想成立 Ginger 的動機,是有次他得知親人自殺未遂後,也讓他開始思考能不能為心理健康保健這項領域多做點什麼。
而且,在 2011 年的數位健康公司、照護或保健產品等的生態系並不存在。但 Karan Singh 發現大眾確實需要心理健康相關的服務與產品,這成為他進入這市場的利基點之一。他也強調,「在有色人種社區中,心理健康是個更少被討論、觸及的話題。」
後來,Karan Singh 到了 MIT 後,對醫療保健、數據和科技等都非常感興趣,也在那裡遇到大部分 Ginger 的核心創始團隊成員。
以上的故事,都突顯 Ginger 的初衷:「預防」。 在人們知道自己需要幫忙前,就找到能夠支持自己的方法,並獲得相關照護、治療的可能。
因此,Ginger 主要提供健康行為的指導,甚至是個人化的心理健康支持與治療。他們主打只要透過手機,就能學習到與心理健康相關的指導與課程。不管是想要建立更好的關係、識別焦慮與憂鬱等都能提供相關指導與技巧,來幫助用戶更好因應。
如果有更嚴重的情緒困擾等,Ginger 也能提供更進一步的服務,像是與治療師視訊等。當然, Ginger 不僅面向終端消費者,它更是最早開始針對企業主進行大規模銷售的數位健康公司。
當然,透過線上提供心理健康服務、遠距治療,在過去幾年來都有明顯地助益。不論是透過心理諮商常採取的認知行為療法,或是動機性訪談等方式都能幫助用戶。
但最終都要面臨走向規模化的問題,人力市場上卻沒有足夠的服務提供者,也就是諮商師、治療師等。Karan Singh 提到,「這成為他們近年來擴大心理健康保健的定義。」
也就是說,人們可能不一定需要治療師、精神科醫生,而是教練。重新構建心理健康服務的界線,是個蠻有趣、拓展、走向規模化之路。
延伸閱讀:《Headspace冥想正念手冊》心得:什麼是冥想?正念能減壓?
有什麼 1+1>2 的好處?
明明收購前也融了不少錢的 Ginger,為什麼會選擇讓 Headspace 收購?背後又有什麼有趣的策略?
蠻幸運的,這個問題在電子報《Pear Healthcare Playbook 》中,他們邀請到 Karan Singh 來解答。
他提到兩個有趣的看法。第一,Ginger 和 Headspace 兩間都著重在心理健康「預防」層面的工作上。第二,過去 Ginger 著重在指導/教練(coach)、臨床(clinic)這兩個維度上。而 Headspace 則提供了第三個維度內容(content)。
Karan Singh 表示,「在考慮第三個內容維度時,Headspace 是個非常好的合作夥伴。」
透過指導、臨床和內容的 3C 整合,勢必讓一站式的服務更加完善,對輕重緩急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一條龍的解決方案。
最後,不免俗地都要來個未來展望。需要擁有更多用戶,也就要提升大眾的可訪問性、可負擔性,最終才能讓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成為一種更容易做到的事。
Karan Singh 強調,「這兩點一直是在美國推動心理健康服務的挑戰。」當然在台灣也是,找到合適的諮商師、臨床心理師等相關資源,耗時也耗錢,這些都反而成為大眾進入服務的門檻和摩擦。
該如何減少用戶、心理健康服務提供者進入服務的摩擦與門檻,成為 Headspace 和 Ginger 接下來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