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心理學》推薦給想把錢,花得漂亮,或是喜歡《經濟不美學,只有心理學》系列文章的你。
作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傑夫﹒克萊斯勒(Jeff Kreisler))以消費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的角度,解析日常生活中的消費案例,教你如何用腦袋花錢,避免常見的消費陷阱。
而他們也點出一項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的消費是建立於主觀的價值中,然而我們可能因為商品文案或廣告等的加持,錯估商品客觀的價值,花更多錢。
內容目錄
先來個實驗,判斷你的金錢觀!
你要買一雙2,800元的跑鞋,店員告訴你,5分鐘車程外的分店在特賣,只要2,200元(78折)。你會為了節省600元,跑到那家店去嗎?
換個情境,你要買一套88,600元的傢具,店員同樣好心告訴你,5分鐘車程外有家店在特賣,只要88,000元(99折)。你會為了節省600元,而跑到那家店去嗎?
多數人都願意為了跑鞋,跑到另一家店去,卻不願意為了更貴的傢具,再跑到另一家店。
原因就出在相對性的問題上,也就是高單價的物品中,600元變小了。
但你仔細思考一下,錢本身並沒有變小,兩件事都讓我們省下600元,只是產品的單價,賦予人在思考和決策上的框架,使我們在比價時,提供了一個不標準的標準,讓人選擇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
透過這個小實驗,就可以發現,人其實沒有自己想得聰明,改變參考標準,就很容易走入錯估物品價值的陷阱中,這些都和行為經濟學、心理學相關。
想發大財前,先了解自己多不理性!
一次走到書店的陳列經濟學類的書櫃前,迅速拿下兩本相關行為經濟學的書。不僅是可以更深入了解行為經濟學的理論外,更是幫助我在撰寫《經濟不美學》這系列的文章有更多不同的觀點,剛好被一旁的阿姨看見,她看似有些茫然地站在書櫃前,突然搭話地問我:「你覺得看這些書有用嗎?」
當然對在寫作的我而言,是有用的,因為要有產出必須要有好質量的輸入,然而,我知道她期望聽見的有用是指發大財,不然在經濟類前的書櫃,幾乎空無一人,很少會有人站在書櫃前挑書。
不外乎,因為生活所需,人都想賺更多錢,不論是投資或理財,冠上快速致富的課程或書名,總是可以吸引許多人,但真正賺錢的又有幾個。
這件事存在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也就是過度關注成功案例,卻忽略有失敗群體,一種人在認知思考上的邏輯偏差。
這個經驗,也讓我深刻感受到還是會有人很期待,閱讀是可以即刻變現的想像,不否認有些內容,可以做到類似的事,但仍是少數。
對我而言,我更感興趣,且想深入了解,為什麼我們會在平常東省西省,卻在電商的購物節中失心瘋地大買特買等的認知偏誤,如果理財是開源,那了解自己的認知偏誤,並學習一些方式而巧妙地避開誤區,則是種節流。
簡單來說,理財課沒跟你說的是:「人其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理性,反而存在很多認知偏誤。」像是會因為特價,或是文案寫得特別好,而大買特買等。
參考資料
- Dan Ariely(2018)。誰說人是理性的!: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的行為經濟學。台北:天下文化。
- Dan Ariely(2018)。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台北:天下文化。
- Richard H. Thaler(2016)。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台北:天下文化。
- George A. Akerlof & Robert J. Shiller(2016)。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台北: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