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本好書不容易,遇到一本可以帶給你力量的書更是不容易。在最近閱讀的幾本書,最接近後者的應該是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雖然知道這本書前陣子蠻紅的,但直到最近才有空好好一讀。結果,沒想到好看到讓人一口氣把所有內容讀完。
身為心理諮商的學徒,在沒有繼續從事相關行業後,仍然會下意識地忽略、遺忘自身感受和情緒的重要性。但是這些記憶、經驗卻又在閱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的時候被一一喚起。
內容目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為什麼值得讀?
在心理諮商中,有各個不同的學派,這會隨著諮商師所鑽研的領域不同而有所變化。大眾較為熟知的派別,有佛洛伊德學派、阿德勒學派等。其他還包含認知行為學派、完形治療等。
這本最早是在 1983 年發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中,諮商師和個案來回對話所運用到的學派是「溝通分析」 (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TA,又稱「人際溝通分析」) 。
最早,溝通分析學派是由美國精神科醫師 Eric Berne 在 1950 年代提出。他的理論建立在神經外科醫生 Wilder Penfield 、精神分析師 René Spitz 、心理學家 Paul Federn 和人格心理學家 Erik Erikson 等人的思想和理論之上。
Eric Berne 強調,「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
這也一言以蔽之點出「溝通分析」學派的精髓。透過分析自己和溝通者的自我狀態(ego state),來理解彼此的行為是如何產生的和動機。
在溝通分析學派中定義了三個不同的自我狀態,分別是父母、兒童、成人自我狀態。
關於自我狀態的討論:什麼是 PAC 模型?溝通分析學派的 3 種自我狀態
其中,童年的經驗是如何形塑出我們的人生腳本。以及,四種不同的心理地位 (Life Position),包含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你好,並衍伸出的心理遊戲(Game Analysis)。
對溝通分析學派感到陌生的人,看到這一大段介紹恐怕會擔心這本書讀起來會不會很困難等擔憂。
完全不會!
作者 Robert de Board 用諮商師蒼鷺和個案蛤蟆一來一往的對話,把溝通分析的理論融入在內。
在閱讀過程中不會覺得太過艱澀難懂,也不太會有突兀的衝突。整體的編排類似《被討厭的勇氣》,只是所使用到的不是阿德勒學派,而是溝通分析學派。
學派沒有好壞之分,只要能實踐,並從中受益的理論,就是好理論。整體而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用了更舉體的方式,帶讀者更仔細覺察自身的狀態、識別自己深陷的心理遊戲中。
重新看待自己如何感受生活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書中提到:
「你感覺如何?」諮商師蒼鷺問。
蛤蟆不假思索地回答「很好,謝謝。」
這樣的回答不知不覺已經深植在許多人的日常中,不具任何意義的回答。只是趕忙地拉起一道「禁止跨越」的警示線。或許,一開始只是想迴避來自沒有這麼熟悉朋友、長輩的關心。
但在久而久之後,我們卻也忘了問「自己還好嗎?」。逐漸演變成,沒有用心思考、不夠認真看待自身感受的症頭。更不必說能夠用言語來一一形容給別人聽。
這樣的行為策略,讓很多人成功逃避對於自我的認知。
在每一次蛤蟆和諮商師蒼鷺的會面時,都會問到這個問題「你感覺如何?」
隨著會面的次數越多,蛤蟆在「你感覺如何?」的問題上,回答的更具精確性、細緻度也變得更好。與其說更會回答這類問題,不如說是對生活更有意識地去感受,更深。
(這件事反而在日常卻很容易因為許多瑣碎、不重要的事,佔據注意力和工作記憶)
如果你跟我一樣,真的很不會回答這類問題,也沒有關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舉出「情緒溫度計」的方法,和許多諮商師會使用到的方法類似,用數字具體量化抽象的想法、感受情緒。
情緒溫度計指的是,滿分十分。1分是感覺糟透了;5分感覺還可以;10分是很幸福。現在的你情緒會落在幾分?
重新看待心理諮商
對於心理諮商究竟是什麼?在諮商之前需要具備哪些態度?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也談到了一些蠻重要的洞察。
諮商是自發的
一開始,蛤蟆的精神不太好,這也引起他朋友們的關心和注意。於是,建議他或許有空去看個心理諮商,或許能夠有些幫助。蛤蟆也應著朋友的建議,找到了蒼鷺。
但實際上,蛤蟆並不知道該談些什麼、也對於諮商沒有太多想法。讓他去找諮商師的動機,只是為了完成朋友的要求。反而,期待蒼鷺可以告訴他該如何變好、恢復過去的狀態。
蒼鷺提到,「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處於自願。」
諮商是雙向的
對此,蒼鷺也解釋,為諮商負責的只能是你,不能是其他任何人,而且必須要「積極參與」。
只有在雙方都是全心投入地狀態時,心理治療、諮商的效果才會顯現。這也就回到另個諮商當中,常見的問題:「我還可以變好嗎?」
或許,就如同蒼鷺對著蛤蟆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行了」。
蒼鷺表示,「雖然並不是說情況一定能改善,但可以保證,你會獲得百分之百的關注,也希望你(蛤蟆)對諮商全心投入。」我們一起努力,就可以期待正向結果,但歸根究底,一切還是取決你自己。
諮商是賦能的
「一切還是取決於你自己」這樣的概念,反覆貫穿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整本書中。
蛤蟆想站起身,他問了諮商師蒼鷺可不可以站起來。
諮商師蒼鷺回他,「不能由我來允許你要不要做什麼,你自己想要做什麼?」
在諮商中,「賦能」(empowerment)是常被提到的概念。重新為個案找到對生活的掌控感,包含對自身產生內在的自我控制感、效能感等。
溝通分析學派如何看待成長?
在溝通分析學派中,以父母、兒童、成人構建出三種不同的自我狀態。
因此,在自我覺察在哪種狀態、這樣的狀態對自身造成哪些影響、落入怎樣的心理遊戲中,發展出哪樣的心理/人生腳本,是可以進一步向下挖掘與探索的。
明顯會感受到自我狀態的轉換時,就是各種「成長」階段。像是從國中、高中往下一階段前進,或是大學畢業出社會後的身分轉換等。
成長,究竟是什麼?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一書中,也寫道對成長的觀察:「成長的本質就是逐步地切斷倚賴,最終切斷倚賴的關係,才會成為獨立的個體。」但基本上蠻少人能夠做到這點的。只有少數人能達成,多數的人還是會倚賴一輩子。
不只是單純生活/物理上的倚賴關係,在這裡更強調的是心理上的倚賴。包含順從、討好他人的行為,都可能讓人將「倚賴」視為一種生活方式。而這樣的人永遠不會真正長大成人。
最後,就如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定義的「活得真實」來為成長寫下最精闢的註解:誠懇地回應當下的需求,便能打破童年延續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活得真實、好好照顧自己,
我們太容易任由重要的事件過去,不去特別留意或慶祝,可能因為我們總是得等事件過去了,才體認到它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如何擁有「成長心態」?3步驟讓你不再我就爛、邁向成功
後記
始終非常佩服能夠將心理諮商特定學派的理論,如此完美地結合實務,透過文字傳遞給大眾。
或許,這就是我期待有天可以寫科普的境界。實在是不得不佩服。
想要深入了解溝通分析學派,蠻推薦可以閱讀由學派創辦人 Eric Berne 的著作《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小樹文化出版,原文是由簡體翻譯、台灣審定)、《人間遊戲:「PAC模型」⤫ 36種日常心理遊戲,洞悉人的性格與心理狀態,迅速和各種人有效地互動》(商周出版)。以及,身為溝通分析協會的創始成員 Claude Steiner 的《人生劇本:心理學大師的人際溝通分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