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這是心理學, 創意心理學

創意心理學研究:拆解、模仿優秀作品帶來更多靈感

創意

Photo by Kristopher Roller on Unsplash

想擁有更多創意,你會怎麼做?埋頭開始做,還是去蒐集各種有用的資料、分析可行的執行方向呢?再問更具體一點,當你要開始寫作的時候,你傾向打開word直接寫,還是會去找相關資料,理解概況後,在著手呢?

複製、模仿,在學習的過程中扮演無比重要的角色。對啊,比起自己花上大把時間慢慢摸索,如果已經有個成功且優秀的模式在眼前,那為什麼不複製?

CREATIVE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複製別人的優點,我也會變得更強?

在一次Virtual Coffee Chat裡,前輩說道「我常常複製其他同事的優點」。她舉例有次在開會時,她發現別的同事在帶討論,竟然把大家的意見都照顧到,她就默默地把她學起來。

直到有下個人提到,「她帶的討論很棒,都有照顧到大家」等回饋的話,那麼她就學會了、成功了。

發現其他人具備的優點,然後把它學起來,變成你的。或許,是我們深諳的道理,只是時常會忘記。

「我在投資生涯的每個重要想法,都是從巴菲特(還有蒙格)那裡偷來的」身為這世代中最傑出的投資人之一帕布萊(Mohnish Pabrai)毫不諱言自己的投資策略,完全就是複製巴菲特。

這也讓我對「原創」產生了更多的質疑。如果最優秀的策略擺在面前,要選擇堅持己見地忽略,還是複製已經取得成功的模式呢?

延伸閱讀:書評《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人生大哉問,該怎麼做才能致富?
CREATIVE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2)

複製、模仿大師作品,能帶來更多創意?

複製、臨摹、抄襲等詞彙,和原創相比,完全聽來不是這麼正面,而且本身命題就是非常反直覺。(我知道聽了帕布萊的故事後,你還是會有點擔心複製成功模式的是不是不太好之類的想法)。

直到我看到兩位東京大學教授岡田猛(Takeshi Okada)、石橋健太郎(Kentaro Ishibashi)對「創作靈感背後的認知過程」的議題實在很感興趣,於是他們找來了一群學生,請他們對各種物品進行素描,最後評估哪些作品更有創意。

學生們會依序分在三個不同的組別中,分別是:複製專業畫作後再對物品素描(複製組)、複製專業畫作後,運用類似風格進行素描(再製組)、沒有看過別人作品的情況下,開始素描(控制組)。

猜猜看,你覺得哪一組會擁有更多的創意?是單純複製派、吸取大師經驗的再製派、或是閉門造車的原創派。

DRAW
Photo by Irene Strong on Unsplash

結果揭曉,研究者發現透過複製不熟悉的畫作,其實會讓參與者畫出跟實際物體更有創意的畫作。也就是,複製組、再製組,在素描圖上會表現更多讓人意想不到的創意,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複製、拆解關鍵元素,讓人有更多新視角

這份超有趣的研究結果,後來發表在2017年《Cognitive Science》上。但如果認真思考一下,你一定會覺得「單純複製」、「再製」,竟然可以讓人更有創意?這件事聽起來就很反直覺。

答案就藏在,因為這些參與者花了很多時間觀察、複製這些「不同以往自己熟悉的畫作風格」,產生了新的視角(或稱,認知限制的框架,framework of cognitive constraints)。

「喔~原來還可以這樣!」以前看著優秀的作文範本你可能會有這樣的驚呼,接著你就會把類似的概念,應用在自己的作文上。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這其實就是研究想要傳達的核心概念:「認知限制的鬆綁」(Relaxation of constraints)。

換句話說,當透過臨摹、模仿藝術家畫作的過程,參與者花了更多時間觀察筆觸、構圖等內容,近距離解構其中的元素。並建構出新視角來理解藝術家的繪圖風格,這樣的知識,也讓參與者可以應用在他們素描的思考歷程。

畢竟,學習最基本的就是靠著模仿而來的。所以,其實不用太糾結到底該怎麼做,才夠「原創」,才更具備創意。透過模仿、拆解優秀作品,用和過去不同的視角看待、實作,當然會有更多屬於你風格的作品產生。

CREATIVE
Photo by Start Digital on Unsplash

後記

一開頭,提到帕布萊的故事,是作者格林(William Green)《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投資大師奉行的致富金律》的第一章〈複製巴菲特的人〉。

作者格林在採訪帕布萊的過程中,深深了解到:他是如何將「複製」和「逆向工程」這兩件事發揮地淋漓盡致的。格林也在自己的備忘錄寫下,「我應該複製甚麼致勝習慣?我該複製誰?」。

也就是,這段故事再加上和前輩的Virtual Coffee Chat,讓我對實踐那些「值得複製的構想」,有更多興趣。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也證明透過複製、拆解優秀作品的「逆向工程」,接著把這套公式內化成自己的過程,會幫助我們變得更有創意、更有自己的風格。

這也是心理學家傅利曼(Ron Friedman)在《逆向工程, 你我都能變優秀的祕訣: 全球頂尖創新者、運動員、藝術家共同實證》強調的,找到一套成功的公式只是一半而已,你需要加入新奇的元素,可以是屬於你的特色等。

參考資料

Takeshi Okada and Kentaro Ishibashi,“Imitation,Inspiration, and Creation: Cognitive Process of Creative Drawing by Copying Others’ Artworks,” Cognitive Science 41, no. 7 (September 2017): 1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