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點影劇, 影集

劇評《黑鏡》: 這世界還有什麼,是真的嗎?

黑鏡

影集《黑鏡》劇照

英國系列影集《黑鏡》(Black Mirror)是一部以反烏托邦、驚悚警世為基調的影集。並由編劇布魯克(Charlton Brooker)所撰寫而成。

雖然每集相互獨立,但主題都圍繞在人性與科技之間的相互影響。而背景設定不久後的將來,以黑暗、諷刺的基調,來呈現我們身處在科技便利的虛擬空間裡,我們正也失去真實及情感,甚至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價值觀。

〈急轉之下〉。影集《黑鏡》劇照

〈全網公敵〉:網路跟風亂象,誰才是正義的那方?

《黑鏡》全系列影集中,我個人最喜歡第三季、第六集的〈全網公敵〉(Hated in the Nation)。看似偵探故事,背後卻不斷引導觀眾反思社群網路的匿名性,以及網路輿論亂象,跟風選邊站真是事情的真相嗎?

故事主線聚焦在,透過選擇在社群網路被威脅字眼Hashtag最多的公眾人物,將會成為機器蜂即將攻擊致死的目標。警方不斷追查在多起命案的背後真兇,到底是誰?

雖然《黑鏡》系列影集的時間設定在未來社會中,但卻忠實呈現在社群網路下群眾的盲從與跟風,沒有人知道hashtag是由誰發起,效應卻如同滾雪球般的越變越大。

最後警世地告訴觀眾,在匿名的網路世界下,話語間接傷害他人,卻也如同莫比烏斯環。一切終將回到自己身上,盲從與跟風的同時。也提醒著我們正為惡意的言行,感到無比痛苦!

〈全網公敵〉。影集《黑鏡》劇照

〈急轉之下〉:人為讚數而活嗎?

衡量別人的標準是追蹤數時,我們是為社群冷漠的數字而活,還是自己?

在《黑鏡》第三季中,真的有蠻多題材特別吸引我的劇本。其中,第一集的〈急轉之下〉(Nosedive),就鮮明地呈現每個人都有個社交分數,依據你在社群媒體的表現,以及他人的互動,互相評分而來。

獲得越高的社交分數,在社會中所能得到的優勢或特權就相對更大。女主角為了可以住進高級社區,無所不用其極希望獲得更高的星等。像是參加朋友的婚禮,但實際上她曾遭受對方的霸凌,並不喜歡對方。只是為了能夠獲得更多高星等的人的評分,答應參加。

然而,在趕往婚禮的過程中,她卻遭遇許多不順,在機場大鬧、被扣了星等,無法搭乘飛機,只好租車。沒想到因為星等偏低,租到故障車,因此在旅途中,想試圖搭便車卻沒有人為她停下。只有一位星等1分的阿姨為她停下,起先她還猶豫再三是否要上對方的車。但沒有選擇的她,最終只好搭上。

整集其實就是如同現代人的寫照。不知不覺我們常在社群媒體中,因為追蹤數、按讚數等數字迷失方向。數字越高,表示我們更受到朋友中的喜愛。但這背後為了追求高數字,所表現的社交形象卻是虛偽的,且逐漸失去對自我及世界的真實理解。

【延伸閱讀:現代人通病!看懂《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心理學,是如何讓人社群成癮?

〈急轉之下〉。影集《黑鏡》劇照

〈一千五百萬個積點〉:真實和虛擬有時只有一線之隔!

周而復始地面對螢幕,卻也使我們忘卻真實的情緒感受!

在第一季、第二集中的〈一千五百萬個積點〉(Fifteen Million Merits)劇情設定在後科技的時代,人住在螢幕帷幕內,周而復始靠著面對螢幕,踩著單車賺錢,生活麻木地使人如同薛西弗斯般,不斷地推著向下滾落的巨石,忘卻真實事物,所帶來的情緒感受等。

直到男主為了幫女主一圓歌唱夢,生活逐漸開始有了轉變及目標,在虛擬世界中觀眾化身為動畫人像,模糊的真實,女主被迫推離夢想,而男主卻也迷失自我堅信的價值。

〈一千五百萬個積點〉。影集《黑鏡》劇照

〈馬上回來〉 :遺憾、傷痛是科技無法填補的!

在第二季、第一集中的〈馬上回來〉故事主線為妻子在伴侶逝世的哀傷中,意外得知可以透過科技技術打造虛擬的丈夫,甚至可以將它還原成一比一的真人後,她的生活可以變回像以前這樣開心嗎?

當我們認知現實中對方的離世,眼前所出現的真人,憑藉著大量有閒急訊息的機器學習,學會猶如真人的談吐,卻充斥著「怪異感」,妻子隨著時間久了,漸漸地不再悲傷,故事點到為止地說明,遺憾傷痛是科技無法填補的。

我非常喜歡《黑鏡》這部影集的概念,以反烏托邦預言的方式,傳遞科技影響下的人性是多麼的扭曲,內容不見得會成真,但會帶給觀眾更多對於科技以及自身生命意義價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