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讀物, 社會人文

書評《死亡與生命手記》:在人生的最後一哩路,我們能與對方好好道別嗎?

死亡與生命手記

對於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死亡本身就是件遙遠的事情。但是在這場世紀疫情之下,死亡卻又以異常的距離,貼近於我們每一個人。

這本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歐文亞隆,與妻瑪莉蓮共同撰寫的《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的出現,或許正是療癒大眾再好不過的禮物。

隨著妻子瑪莉蓮(Marilyn Yalom)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癌症,接受化療,免疫蛋白療法等,都對於病症沒有明顯地療效。期間伴隨嘔吐、疲憊,引發中風等嚴重副作用。

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她,也冷靜地與醫生討論醫助自殺的過程。未來恐怕不能再承受過多的病痛與副作用的她,於是向歐文提議兩人一起合寫一本書。一人一篇章,直到妻子的離世,歐文獨自完成整本書。

臨近生命的終點,你會想記錄些什麼?

《死亡與生命手記》記錄下結縭60多年的夫妻,歐文是如何面對妻子即將離世的內在真實想法與情緒。以及,在臨終照護中,歐文也不斷地在覺察自身夢境,背後的意義。

妻子離世之後,他得習慣自己生活。雖然每每看到、想到妻子也會開心的事情,他就忍不住想叫妻子過來看,停頓半秒後,又再度記起妻子已經離世的事實。從原先在葬禮上的麻木、恍惚情緒,歐文逐漸感受到強烈的悲傷與失落。

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能夠感受歐文與妻子間的愛意,是非常深刻的。隨著書中的時間遞進,瑪莉蓮也終將離世,是悲傷且沉重的。

跟隨歐文的視角與深度的內在覺察,能夠感受到雖然身為存在心理治療大師的他,依然有面對生命的懷疑與脆弱。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活出生命的意義,才能無懼死亡!

雖然身為心理諮商的學徒,也知道歐文亞隆是存在主義治療大師的名號,卻汗顏地沒有看過他任何一本書。這本書沒有艱澀的學派理論,但歐文的文字卻有股魅力。能夠讓人一再地讀下去。或許是他真誠地直面內心的脆弱與思緒。

全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歐文所寫下的<重溫《凝視太陽》>。為了從巨大的失落與悲傷走出,他重新回到他過去的作品中,尋找希望與支持。

在書中的開頭他引述最喜歡的作家米蘭‧昆德拉所言:「死亡最可怕的不是失去未來,而是失去過去。事實上,遺忘本身便是一種不斷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

歐文在妻子即將離世的幾天前,走進她早已清空的書房。看著這一切,她感受到所有的一切都在消逝,死亡吞噬一切,吞噬人生,吞噬記憶。剩下的日子,歐文得獨自一人生活,但隨著衰老、記憶退化,過去的點滴也將消褪、死亡。

死亡,究竟是否是種悲劇?

對此,歐文也在書中反覆提到「活出生命的意義,才能無懼死亡。」他與妻子都慶幸著,彼此的生命與相依能夠走得這麼長遠、也對相關領域有所成就,人生沒有遺憾了。

【延伸閱讀:書評《談病說痛》凱博文從人類學視角,帶你了解病痛經驗的全貌
Photo by Renate Vanaga on Unsplash

死亡可以不是悲劇,而是恩寵!

「死亡可以不是悲劇,而是恩寵!」心理學家余德慧在《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導讀中寫下這段文字。

過去,我沒有足夠的經驗理解,死亡為什麼是種恩寵。直到我看完《死亡與生命手記》才逐漸明白。

在化療等治療中不斷受苦的瑪麗蓮,感受強烈的副作用,逐漸地也使她無法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活著,只是為了不讓歐文難過嗎?但生命終將到盡頭,在此前能做的是不讓生命留下遺憾。會感到悲傷,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

在美國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的《存在的勇氣》,也能找到與歐文相互應的概念。

「存在的勇氣,是人不顧與其本質層面之自我肯定相衝突的那些實存因素,而仍然肯定他自身存在的倫理學行動。」

存在的勇氣,正是具有「不顧」性質的自我肯定。它能讓我們從人生中源自非存在的種種威嚇、困頓與焦慮不安中超拔而出,徑直對自己本質性的存在樣態做出肯定。

「活出生命的意義來,才能無懼死亡。」是歐文不斷覆述的。

在疫情之下,這般提醒卻顯得重要許多。與疾病和死亡的貼近,促使我們學習如何更加地去經驗不存在及遮蔽的自己,從中學習柔軟,覺察自身的脆弱與感受,使我們成為完整的人。

【推薦閱讀:《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全新增訂版)》】